岱下時評丨校地融合,讓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泰安市獲得多個獎項。其中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農大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團隊主持完成的“綠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釋肥創制與應用”成果榮獲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而這也是產學研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產學研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路徑。產學研合作模式不僅能有效地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同時也為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格力集團與華南理工大學的關鍵技術合作研發,阿里巴巴與浙江大學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領域的研究,就是國內較為成功的幾家大型企業與高校合作的典范。
現如今,社會已從工業時代進入到了數據時代。數據時代的特點之一就是創新,而知識創新者多來自于高校。產學研的亮點也在于創新和成果的轉換。通過與企業、市場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培育高質量人才,另一方面研究“新物種”,最終完成科技成果的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而這,恰恰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不謀而合。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高校的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高校的發展也需要城市的資金、土地、產業和政策支持。兩者之間關系密切,是融合共生的發展共同體。企業擁有資金流和研發平臺,但缺少高素質人才資源;高校有人才和科研資源,但資金不足,不同交互深度的產學研聯盟組合,可以同時獲取外部互補性資源并實現高質量快速成長。激發產學研實效還能為企業和高校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
近年來,泰安市加強與駐泰高校合作,特別是選聘區內優秀企業家任職“創新創業導師”、面向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泰山學院等高校選聘“科技副總”,探索人才雙向任職新機制。比如,今年1月,在山東農業大學與泰山區舉行的合作交流座談會上,泰山區首批4名教授任職的“科技副總”、5位優秀企業家任職的“創新創業導師”接過聘書,正式“披掛上任”,有效推動了科研成果為一線生產服務、科研攻關為催生新質生產力服務。
如果把產業比作大樹,科技創新就是根脈。在這個過程中,高能級創新平臺匯聚人才等創新要素,產業創新的澎湃動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擎驅動。讓傳統產業煥發生機、讓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讓未來產業照進現實,泰安正探索更有效的路徑,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把科技成果從“書架”轉變到“貨架”,讓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從“紙面”落到了“地面”,為新型工業化城市建設賦能蓄勢。
文:陌語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