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魯派民居,看棗莊市山亭區如何守住鄉村文脈
守住古村筋骨肉、傳承文化精氣神。近年來,棗莊市山亭區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路徑,通過強化保護修復、探索融合發展、建立保障機制,形成集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傳統村落集群,推動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煥發生機。
棗莊市山亭區創新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魯派民居,守住鄉村文脈
□ 本報記者 張環澤 孟令洋
本報通訊員 魏德征 宋偉
青山隱隱,翼云湖畔水迢迢。一座座體量小巧、色彩協調的魯派民居非遺傳習小院散落在連綿起伏的山麓下,游客們三五成群,邊逛邊看,駐足打卡。
在茂盛的核桃樹掩映的小院中,一抔抔泥土即將在柴窯中煅燒。“這件泥塑作品叫《稻可道》,榮獲全國農民技能大賽泥塑賽項三等獎。”說話間,非遺傳承人劉進潮向游客介紹起“棗莊泥塑”。
依山傍水的石嘴子村,位于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興隆莊片區。棗莊市山亭區傳統村落資源豐富,共有280個行政村(居),像這樣鄉風鄉韻十足的傳統村落有28個,總面積達59萬平方米。目前,11個傳統村落入選國家級名錄,24個傳統村落列入省級名單。2023年山亭區入選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
“我們按照‘守住古村筋骨肉、傳承文化精氣神’的工作理念,聚焦‘民居、民俗、民風’保護傳承,結合山亭區情民情,讓每個傳統村落都有文化說頭、歷史來頭、景觀看頭、群眾干頭和增收盼頭,推動打造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樣板。”山亭區委書記王德海說。近年來,山亭區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路徑,通過強化保護修復、探索融合發展、建立保障機制,形成集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傳統村落集群,推動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煥發生機。
一陣陣蟬鳴隨微風飄蕩在石嘴子村,小院里充滿濃濃的煙火氣。隨著游客的涌入,村民成為導游,還在家門口賣起了山貨。山亭區住建局局長孫鴻鵠說,非遺傳習小院都是由閑置院落改建而來。當地旅游公司與石嘴子村、葫蘆套村農戶簽訂協議,改造傳統住宅17戶,每戶每年獲得收入3000余元。
沿著山石砌成的臺階拾級而上,抬眼遠望,一排排農家院錯落有致。孫鴻鵠說,對于山亭區而言,保護好傳統村落,就是守住鄉村文脈的“根”。在傳統村落改造中,山亭區采用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傳統技術進行搶救性修復保護,恢復古院落歷史特色。
山亭區先后印發《關于切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山亭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方案》,編制完成北莊鎮雙山澗、城頭鎮東嶺村等28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規劃,圍繞傳統村落富集的環巖馬湖、翼云湖、靈芝湖流域,抱犢崮—熊耳山、月亮灣濕地,青龍綠道沿線三大區域,打造休閑康養型、休閑觀光型、漫步健身型三大傳統村落片區,實現連片協同保護發展。
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國家級傳統村落興隆莊村,是魯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石板房建筑群。山亭區對其采取“修舊如舊”方式,采用當地青石為墻體、頁巖石板為瓦,修復古宅民居70余處,打造了國家級4A景區——翼云石頭部落,年可接待游客約25萬人次,年收入約320萬元。
王家灣村,三面環山,南臨滄浪淵,魯南第一個紅色政權嶧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這個黃麥草,一定要割齊!”王家灣村傳統村落修復保護施工現場,施工負責人張賓正在叮囑工人,“這是咱魯派民居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防水……”依托嶧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村居古建筑,王家灣村正在以鄉土文化為主題,打造產學研一體文化村莊。
“山亭區堅持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守正創新,注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挖鄉土特色文化,重點建設了一批富有魯南特色的文化村莊(社區)。”山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杰說,王家灣村正梳理村居文脈,依據“滄浪淵為孔子聽孺子歌處”民間故事,舉辦滄浪淵民俗文化節、滄浪淵攝影比賽、孔子文化宣講課堂等系列活動。
隨著傳統村落的修復保護持續進行,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也被提上日程。山亭區采取“傳統村落+非遺傳承”模式,打造面積約1100平方米的福祿文化藝術館,集休閑、觀光、采摘多功能于一體,展示工藝藝術品3000余件,年增收8萬余元。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因地制宜做好保護利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拓展共同富裕路徑,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
(記者 張環澤 孟令洋通訊員 魏德征 宋偉)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