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國智慧” 見證“中國速度” 深中通道助力世界級灣區崛起
? ? ? ?央視網消息:飛虹越伶仃,融通大灣區。經過7年建設,國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6月30日下午3時正式通車,深圳至中山的車程由此大幅縮短,從以前的大約2小時縮短至目前的30分鐘。深中通道刷新了多項紀錄,見證了中國基建能力的飛躍,是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又一標志性工程,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6月30日,隨著深中通道正式通車,這條線路上立刻繁忙了起來。深中通道深圳側接線機場收費站已經排起了長隊,另一邊中山翠亨新區的翠亨東收費站也有不少車輛駛上深中通道,深中兩地在此刻實現了“雙向奔赴”。
深中通道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橫跨珠江口的伶仃洋水域,是深圳至岑溪國家高速公路跨珠江口的關鍵控制性工程。路線全長約24公里,向東連接深圳寶安機場,向北通過在建的南中高速和南沙港快速路,可以直達廣州港南沙港區,連通廣州中心城區;向西連接中山市,通過中開高速等道路可聯通廣東西部片區,是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通車后,全線車輛通行費收費標準為66元/標準車次,其中,東人工島(起點)至西人工島的收費標準為37元/標準車次,全程限速每小時100公里。
未來,深中通道還將與廣深沿江高速、廣深高速、中開高速等高速公路實現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便利度將極大提升。
走深中通道 看“中國智慧”
從“浪尖落子”到“風中引線”,再到“海底繡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建設的每個環節都很不容易,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這背后,是全體建設者的辛勤付出,是“中國智慧”的生動體現。
從深圳到中山,東端起點緊挨著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有航空限高的要求,不可架橋。同時,還需要維持伶仃洋航道的航運。那么,這條通道到底該怎么建?
方案落地,新問題接踵而來,有橋有隧,轉換銜接又該如何?于是,兩座人工島的創意由此而生。一座東人工島海陸兩棲,東西南北連著隧道、機場、沿江高速,是中國首個高速公路水下樞紐互通立交,也是深中通道的東端起點。一座西人工島釘在海中央,一頭承著橋,一頭接著隧,運用了中國人首創的造島工藝,實現了橋隧轉換。
如今,從空中俯瞰,西人工島就像一只鯤鵬,展翅在伶仃洋海面上。未來,這里不僅是深中通道的橋隧連接點,還將建成一座占地2200平方米的科普教育館,成為讓人流連忘返的伶仃洋上新地標。
我們再來到水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由32個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連接而成,其中每個管節重約8萬噸。為了將這些龐然大物在海底實現精準對接,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應運而生。
工程師們在船上創新應用了坐底標定和北斗系統,新增沉管水下變形測量,從而使沉管對接達到嚴絲合縫。
據了解,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已經實現了所有管節的對接精度都在5厘米以內,連續七個管節實現了毫米級精度,創造了世界跨海隧道沉管安裝對接技術領域的新紀錄。
互聯互通的世界級灣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重大國家戰略。自2018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推進,推進兩岸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不斷涌現,大灣區的這張綜合立體交通網也在越織越密。
浩瀚珠江口,潮涌大灣區。如今,一座座跨海跨江通道橫亙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同角落,加速著這里發展的步伐。深中通道通車前,廣東5座萬億城市中,深圳、東莞、惠州三個城市座落在珠江口東岸。而在珠江口西岸則僅有佛山入圍。擺在大灣區面前的,是因珠江而分割的“東強西弱”。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再加上港珠澳大橋、虎門大橋,建設中的獅子洋通道等,共同形成大灣區跨江跨海通道群,連成珠江口“黃金內灣”A字形的交通網絡骨架,東西兩岸要素流通更加便捷。
江上橋橋相望,空中航線繁忙。如今,“航線上的大灣區”通達全球。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三期擴建工程計劃于2025年建成,預計旅客吞吐能力將達1.4億人次、貨郵吞吐能力600萬噸;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項目今年將投入運行;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加速推進。預計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擁有7座運輸機場、17條跑道,旅客吞吐量達4.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2000萬噸。
軌道上的大灣區也不斷跑出加速度。就在本月15日,香港往來京滬的動臥列車實現夕發朝至,廣深港高鐵、廣汕高速鐵路和汕汕高速鐵路汕尾至汕頭南段相繼建成通車。隨著大灣區廣佛南環、佛莞城際正式開通運營,并與已開通的佛肇城際、莞惠城際首尾相連,一條條線路像一只只鋼鐵臂膀將大灣區的城市群緊密聯通。從廣州番禺出發可30分鐘直通佛山、東莞,60分鐘抵達肇慶、惠州,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再放眼海上,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億噸大港共同連成繁忙的海岸線,世界級港口群正加速形成。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用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出了占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正在這一個個超級工程之上加快流動,越織越密的立體交通網正見證著一個世界級灣區的崛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