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良法、數據+科技 “智慧翅膀”托舉起“中國飯碗”底氣
央視網消息: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眼下,黃淮海等重點地區麥收正在掃尾,新疆、甘肅冬小麥收獲進入高峰。
這幾天,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58萬多畝冬小麥正抓緊搶收。在吐外特鄉冬小麥千畝高產創建示范區,由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農墾科學院等單位組成的冬小麥高產專家組現場測產結果表明,今年當地首次種植的小麥新品種表現良好。
今年,新疆下達糧食生產目標任務4400萬畝,同比增長4%。全區全面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重點在35個產糧大縣整建制推進。
新疆墨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艾則孜·艾力介紹:“最核心的種植模式是采取了良種良法結合,農機農業融合的要求,全程采用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技術,最終實現高產?!?/p>
新品種支撐大豆單產提升
在西北麥收的同時,黃淮海主產區大豆也正加緊播種。各地加大推廣新品種,提高大豆單產水平。
在河北無極這個家庭農場,3000畝大豆選用了高油高產新品種——中黃212、中黃203。作為單產提升的集成技術之一,專家還重點推廣了種子包衣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石稱:“你看這是沒包衣的,黃色種皮的,這是我們包衣過的,紅色種皮的。通過種子包衣,我們可以防治地下病蟲害,提高出苗率,實現苗勻、苗齊、苗壯?!?/p>
湖北鐘祥的這個農場里,今年播種的全都是分子育種技術選育的大豆新品種——中豆55。在高溫干旱條件下,這個品種單產穩定在200公斤以上,目前正在長江流域及山東鹽堿地大面積推廣。
今年,黃淮海地區大豆播種重點推廣高產優質、耐密宜機收的品種,并推進精細整地、適墑播種等措施,普及應用高性能播種機,提高適期、適墑、適量、適深播種水平,推進大豆大面積單產提升。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吳存祥介紹:“針對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技術難題,集成種子包衣抗病、免耕覆秸精播、側深精準施肥、大豆癥青病防控,還有機械低損收獲技術,形成技術模式,推動綜合技術方案落地。”
“三張圖”讓農業生產高質高效
記者在山東采訪時看到,當地大型農機企業利用衛星遙感數據以及智能信息處理構建了“地塊產量圖”“土壤養分分布圖”“變量施肥處方圖”,這樣的精準農業“三張圖”讓“三夏”生產變得高質高效。
在山東高密一處示范農場,記者看到,麥收完,收割機屏幕上會自動顯示一張收獲地塊的產量地圖。而同在一個農場里,不同地塊的產量卻相差幾百斤。
濰柴雷沃高密示范農場負責人楊元武稱:“原來都是散戶在種,每個人種地的方式也不一樣,施肥方式也不一樣,產量肯定是不一樣的?!?/p>
記者了解到,這個示范農場的1800畝地是去年剛剛從零散的農戶中流轉過來的。為有效改良不同地塊兒的土壤地力,這家農機企業在形成產量地圖的同時,以衛星遙感數據為基礎,結合低空無人機遙感、地面人員采樣、田間布設傳感器采集數據,對土壤養分進行全面體檢,生成一張土壤養分分布圖。有了產量地圖和土壤養分分布圖,工作人員還會生成第三張圖。
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研究院研發工程師馮凱稱:“我們結合土壤養分分布圖和產量地圖會生成一張變量施肥的處方圖,我們可以通過平臺下發到智能農機上,智能農機就可以在不同的區域施用不同的施肥量?!?/p>
為了按照處方圖精準作業,這個示范農場里應用了最新研發試制成功的電驅精量播種機。
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研究院研發工程師王淼介紹:“我們的機具端有一個控制器,它相當于‘類人腦’的存在,它會根據處方圖信息以及機具的位置信息和車速信息進行信息處理,最終給電機輸出轉速指令,轉速轉動的快慢會影響施肥量的多少以及播種株距的變化,最終完成處方圖執行指令?!?/p>
經過測算,新型智能高效播種機作業效率比傳統播種機提高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播種精度也更高。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張吉旺介紹:“我們可以依需進行施肥,實現了減少養分浪費的問題,能夠節約生產成本。”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