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巨變有我
從廣東回到宜都,32歲的陳宇讓夏家灣的小茶葉變成致富“金葉子”;走出大山創業又回歸田園,44歲的杜永軍瞄準蔬菜種植一頭扎進高山;54歲的超市老板周祥玉刻苦鉆研電商,就為助力家鄉農產品“破圈”……
2023年,湖北省宜都市先后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全國22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市名單。廣袤田野蘊藏著無限機遇,為鄉村致富能手提供了人生舞臺。
茶園春早
“放著大城市的穩定工作不要,去貧困村種什么茶葉,大學白上了!”父親氣得在電話里沖他發火;母親苦口婆心求他回去上班……湖北省宜都市王家畈鎮夏家灣村茶葉合作社理事長陳宇,忘不掉2018年跟家人商量回鄉創業時的場景。
去年,這位來自黃岡市浠水縣的“90后”,帶領合作社銷售干茶150噸,銷售額超900萬元,帶動周邊400多名村民增收。
1.85米的大高個,黝黑的臉龐,笑容燦爛。初見陳宇,讓人很難把他和茶葉種植大戶聯系起來。2015年大學畢業后,在廣東工作的陳宇年薪不菲。一個白領怎么千里迢迢到宜都種起茶葉了呢?
陳宇打開話匣子。2017年,愛喝茶的他跟隨愛人來到夏家灣村,村里漫山碧綠的茶樹很快吸引了他的目光,打聽到村里茶葉收購價格和賣價,他震驚了:“干茶一斤只賣5元,太低了!”
當地茶葉消費市場咋樣?一番調查,陳宇收獲驚喜,宜都中高端坯茶每年有近8000噸的缺口。“要不然,來這種茶?”陳宇動心了。
彼時,夏家灣村是省級貧困村,村窮山高路遠,家人和老鄉都不理解,學校苦讀十余載,城里工作穩定,咋想來這?
“村民們守著這么好的茶葉資源,卻沒能賣上好價錢,太可惜。”說服家人,陳宇辭掉工作,于2018年11月正式開啟“新農人”之旅。
在家人和村里的支持下,他很快在村里辦起了生態農業公司,先后流轉承包330畝高山茶園,并主動接過夏家灣村茶葉合作社的擔子。
夏家灣海拔較高,雨量充足,茶葉一直是當地傳統產業,400多戶村民幾乎家家種茶,但產出的多是低檔茶,即便是“貴如油”的春茶,每斤鮮葉的收購價最高也只有1元錢。
腦筋靈活的陳宇心里盤算:像茶產業這種傳統行業,掙錢要出新招。
他先后到湖南、浙江、恩施等地“拜師學藝”,在掌握茶葉管護、農機使用等基本技術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回到茶園,陳宇請來宜都市農業局的茶葉專家,測土、配生物肥料,很快便拿出第一招:提前封園減少采茶次數,開溝施肥,加強生物防治,科學提質。第二招:“一田兩用”,將茶園免費提供給農戶養雞、養羊,既能清雜草,雞羊的糞便又能肥地。
合作社的發展思路也愈加清晰:為社員向上爭取到每畝1000元物資補貼;合作社全部實行科學管護,機采茶葉價格提升至每斤2.6元,人工手采單芽價格更是翻了一番;先后投資500多萬元新建兩處加工廠房,購進全自動茶葉加工設備,鮮葉加工產能提升至每天1.5萬斤。
科學化、規模化種茶帶來的收益在2022年展現,合作社的名優茶銷售量大幅上漲,紅茶品質甚至達到了出口歐盟的標準。
湖北省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宜昌市百佳農民、宜昌市優秀五四青年……陳宇獲得了諸多榮譽。“跟著他干,準沒錯。”身邊的老鄉豎起了大拇指。
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社員由最初的58戶發展到156戶,戶均年增收超8000元;茶園面積擴大到2000多畝,每畝茶田增收2000元以上。20多個村民在這實現了穩定就業,解決農村留守人員季節性用工90多人,每年輻射帶動400多戶村民增產增收。
智慧種菜
“土壤要深耕,泥土要打成碎塊狀,這樣才方便一體化施肥及灌溉,保證種苗成活率。”今年4月份第一次見到宜都潘家灣鄉金萱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永軍時,他正在指揮工人駕駛“鐵牛”犁地。
“馬上就要進行辣椒栽種了,否則就會錯過季節。”杜永軍抓起一把泥土,一邊查看墑情一邊說。
杜永軍,1979年出生,早年外出闖蕩,先是在東莞一家臺資企業打工,后來自己創辦包裝廠,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從小在潘家灣鄉梁山村長大的他看到家鄉依舊貧困,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既可以照顧年邁的父母,也可以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2019年,他將東莞的生意交給他人打理,帶著妻兒回到村莊,流轉土地上百畝,開始由企業老板向“新農人”轉型。
梁山村平均海拔600多米,適宜種植半高山蔬菜,以前也曾有外地老板來這里承包土地種菜,后來都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
在大城市打拼過,思路不一樣。杜永軍認為,當地氣候好、土質好,種出來的蔬菜有一種清甜味,只要打開銷路,就一定能帶動鄉親們致富。
他聘請有著多年蔬菜種植經驗的長陽人覃萬海當顧問,指導村民種植適宜當地氣候的紅辣椒及龍芽大白菜:紅辣椒針對酒店市場,龍芽大白菜主攻城市居民餐桌。
銷售上,他一改當地蔬菜主銷周邊地區的銷售模式,瞄準武漢、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市場,多方聯絡建立起了固定的銷售渠道。
種植上,他堅持“智慧化”種田,建起了塑料大棚,全力推進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并與聯通公司合力打造“數字化”良苗大棚。
走進投資30多萬元建設的數字化育苗大棚,一株株辣椒苗在方格狀的苗圃內茁壯成長。苗圃上端管線密布,自動化噴頭正在噴灑水霧。
“借助5G網絡系統,我通過手機就可對苗圃內的種苗進入澆灌、施肥,還可監測大棚內的溫度及風速。”杜永軍說,在他的蔬菜基地,每個塑料大棚內都建有水肥一體化輸送管道,只要啟動電子閥門,整個基地可同時實現灌溉、施肥作業,既保證了水、肥料噴灑均勻,也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種植成本。
目前,宜都市金萱蔬菜合作社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輻射周邊4個村。合作社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真金白銀”:每年為村民帶來300多萬元勞務收入及近百萬元的土地流轉收入;去年,合作社銷售大白菜1100噸,紅辣椒600余噸,產值達600多萬元。
電商破圈
一大早,在宜都市松木坪鎮廟河村,清洗芭蕉葉、裁片、焯水……廟河山珍創始人周祥玉一邊做著本地特色粑粑一邊直播。直播間里,已有近千人點贊。
廟河村因煤而興,因礦廠關停而凋敝。當時的周祥玉一家,老公失業,女兒要讀大學,經營的小超市生意慘淡,出去打工似乎成了生存的唯一選擇。但生在廟河、長在廟河的周祥玉卻執拗地要在家鄉謀出路。
周祥玉愛看書,尤其是農業方面的書,一次,她看到一篇用“互聯網”把豆腐乳賣到全國的文章后深受觸動,廟河的豆腐乳、蜂蜜都是地道的農家食品,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把它們賣到外邊去賺錢。
周祥玉決定要當廟河村第一個“賣貨員”。2016年,她賣掉自家超市,注冊“廟河山珍”商標,成立“廟河山珍專業合作社”,開啟了創業生涯。這一年,她45歲。
2017年正月初八,她忐忑地在朋友圈發出第一條野生葛根粉銷售信息,緊張地握著手機不敢動。突然屏幕亮起:“我要幾瓶,怎么下單,你這有蜂蜜嗎?”一天時間,周祥玉賣掉幾十瓶葛根粉和蜂蜜,不到一個星期收入上千元!
她興奮地帶領合作社的社員們收貨、拍照、打包、發貨,嘗到甜頭的廟河村鄉親也開始習慣把家里的好山貨、好味道交給周祥玉,“交給她能換好價錢”。
隨著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周祥玉漸漸有了更多的想法,合作社要發展,既要守“土”也要求“新”,要從時令性產品向日常化、規模化發展,讓鄉親們的增收路再寬一點、再穩一點。
她把眼光瞄向了宜都市,枝城鎮的山胡椒、聶家河的魚糕,潘家灣的臘肉……請來當地公認的每一種產品做得最好的“大師傅”當主理人,原材料來自宜都本地。
為提升產品品質,她還引進新設備,改進制作工藝,成功解決了玉米漿易發酸、木姜子腌制易發黑等問題,做出了40多款綠色健康、品質優良的地產,受到消費者歡迎。
7年前,在家鄉謀生的夢想早已實現。7年間,周祥玉的夢想有了新變化,“其實還是那個夢,只是她長大了,想讓更多人和我一樣,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
37歲的海娥是廟河村人,兩年前因丈夫生病,夫妻倆只能放棄外出打工,艱難度日。周祥玉找到海娥:“想不想跟我干?”
在周祥玉的幫助下,海娥成了合作社的粑粑師傅,丈夫平時幫合作社做點小零工,一家人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周邊很多像海娥一樣的“家門口就業者”,或把自家農產品賣給周祥玉,或是成為合作社的員工、合伙人,既照顧了家里,也保障了收入。這讓周祥玉萌生了線上開展農村電商培訓的想法:培養一批能干事會干事的人,鄉村有能人,發展才有動力。她帶著合作社一班人馬設計課程,自己備課自己講,主打“學了就能上手”。
2018年7月,在宜都市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廟河村第一期農村電商培訓班開班,到現在,舉辦了幾十場培訓,培訓學員近1000人,他們活躍在宜都的山鄉村落,為家鄉發展出力添彩。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家鄉發展,周祥玉的女兒也正在攻讀農村電商專業碩士。“我的家鄉,風景正好!”周祥玉說。
目前,宜都市已培育發展農村種植大戶、電商“大V”、農業合作社帶頭人等“鄉村CEO”400余人。他們善學習、肯鉆研,在宜都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成就了夢想,促進了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柳 潔 董慶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