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對話·大運河丨單霽翔:大運河申遺10周年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 ?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
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到大運河文化帶再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過去十年,申遺成功成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起點。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是大運河申遺、保護與傳承的見證者,曾多次參與撰寫全國政協提案,呼吁保護大運河相關文化遺產。在他看來,對大運河的保護歷程,正是人們對于文物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進步的體現。和保護大運河一樣,今天,我們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不破壞的保護上,更要繼續保護、傳承、利用好它們的價值,讓它們進入到現實生活中,成為經濟社會的積極力量,惠及每一個普通人。
歷時8年8個省市聯手締造的成功
大運河是一個大跨度的整體聯線型文化遺產項目,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三條河流,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8個省市,包含27段河道和58處遺址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
2006年6月,大運河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啟動。如果從2006年國家做出大運河申遺的決定算起,到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申遺總共經過了8年準備。但根據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的回憶,大運河申遺背后的努力實際上開始得更早。
“我個人開始關注大運河及其沿線文化遺產始于2003年。當時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涉及大運河和遺產的保護問題,國家文物局開展了包括大運河在內的文物資源調查。2003年的全國政協會議,我寫了一份《關于在南水北調工程中重視文物保護的建議案》,建議要在南水北調工程中注重保護包括大運河在內的文化遺產,這是全國政協在大運河保護方面最早的提案。”
2003年、2004年、2005年國家文物局連續進行了三次大運河全程調研,包括單霽翔在內的一些政協委員寫了許多提案,都對后來開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盡管并非第一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但大運河申遺時面臨的挑戰卻是前所未有的。在單霽翔看來,大運河申遺的8年準備時間里,最難的一項工作是協調。“因為它需要8個省的35座城市齊心協力,并且步調一致地向前推進。同時申遺還涉及到很多跟大運河的保護密切相關的部委,所以不僅要協調各個地區,還要協調各個部門。”
單霽翔把大運河申遺成功稱為“夢想成真的時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意味著大運河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以及為保護這些珍貴遺產幾代人付出的艱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專業咨詢機構的一致認可,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開創了歷史新篇?!?/p>
“后申遺時代”我們如何保護大運河
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p>
申遺成功并不是大運河保護的終點,而是進一步保護行動的開始。但怎樣進一步保護卻成為了“后申遺時代”最先橫亙在所有人眼前的難題。
解題的首要技巧是理念的轉變。在單霽翔看來,“大運河申遺成功給中國文化遺產帶來了許多啟發和經驗?!蓖L城、故宮等“靜態的文化遺產”不同,大運河是線性的、活態的、流動的、在用的文化遺產,因而,注重保護活態的歷史街區、村落民居、江南水鄉,關注人們生活其中的傳統民居、工業遺產、老字號遺產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保護文化和自然共同形成的文化景觀、保護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成為了大運河保護的應有之義。
國家文物局專家庫成員、大運河申遺文本總負責人張謹在采訪中提到,“大運河剛申遺成功的時候,我們都是比較憂慮的,像這么一個龐大的跨越8個省市的遺產,它的保護管理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難題。但是特別令人振奮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并且隨之大運河成為了國家文化公園,一下子讓‘后申遺時代大運河應該怎么辦’呈現了一個非常嶄新的面貌?!?/p>
2019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打造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游帶”三大功能,同年12月,《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提及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標識、凝聚中國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文化體驗空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認為,中國對大運河的保護承諾令人欽佩,諸如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舉措,不僅使這條古老的水道煥發了新的生機,更為其他國家保護其文化地標樹立了典范。
從“保起來”到“美起來”到“活起來”
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一路見證了申遺工作的單霽翔感受最深的就是“轉變”。
很多運河流經的城市發生了轉變。北京的通州大運河,過去曾幾近干涸,如今已經成功通航。揚州的大運河畔,建起了遺址公園和大運河博物館,博物館前“三灣抵一壩”的景觀,從平常的河道景象,變身為文化氣息突出的人文勝景。
人們對大運河的認識發生了轉變。很多城市的普通民眾現在一提起大運河,都知道大運河是家鄉的驕傲,是生活中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內容。不少城市把穿越其間的運河作為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認為它是城市的一張金名片,要保護好它,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城市的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也發生了轉變?!霸诖筮\河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我們提出了三個目標:第一是讓文化遺產擁有尊嚴;第二是讓文化遺址不要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而是要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第三就是要惠及當地人們的現實生活。20年前我們在提出搶救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時候,當時提出的口號叫‘保起來’,就是保護起來。10年前我們申報世界遺產的時候,目標是讓它‘美起來’建造成美麗的地方,要讓大遺址像公園般的美麗。今年是大運河成功申報世界遺產十周年,我們的口號是讓它‘活起來’,就是活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就會從中受益。”
從“保起來”到“美起來”再到“活起來”,單霽翔期待著下一個十年,大運河的價值繼續得到保護,并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成為中華大地上的一條綠色飄帶,為人們提供更多人居環境的支撐。
本項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