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順利轉段
海報新聞實習記者楊永鑫 濟南報道
自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以來,我省積極響應、迅即落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大力支持,全社會熱烈關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第一階段主要任務順利完成。
普查機制進一步強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普查工作,印發《關于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成立省四普協調機制,召開兩次工作會議。省四普協調機制辦公室印發《山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方案》等文件,省紀委監委加強監督,省委宣傳部印發《關于統籌推進山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省財政廳專門發文加強普查經費管理,省大數據局為普查管理系統籌建提供技術支持,省教育廳、住建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國鐵濟南局等積極提供普查線索。
省四普協調機制辦公室印發《山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方案》等文件,省委宣傳部印發《關于統籌推進山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省財政廳專門發文加強普查經費管理,省大數據局為普查管理系統籌建提供技術支持,省教育廳、住建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國鐵濟南局等積極提供普查線索。
省市縣三級普查機構全部組建,普查辦總人數達1892人,各地召開協調機制會議,印發實施方案,形成協調機制部門協同、省市縣鄉聯動的工作格局。
保障措施持續落實
推動經費保障,省市縣三級落實普查經費共計2200余萬元。確保設備到位,各地采取租賃、征調、采購等方式,配備RTK測繪設備30余臺、無人機50余架。整合用好辦公電腦、手機、相機、卷尺、測距儀等現有設備資源滿足普查需求。
夯實普查基礎,各地對照確認“三普”文物名錄與各級文保單位名單,梳理2012年以來考古、文物資源專項調查、區域性專題調查的新發現文物,收集其他行業各類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名錄。在全國率先發布向社會公開征集普查線索公告。截至目前,全省共整理上報各級各類普查線索5000余條,并全部預置入普查系統,為實地調查打下堅實基礎。
普查隊伍全部到位
省四普協調機制辦公室牽頭成立省古建筑保護研究院等7支省級普查隊伍,分組對口支援16市。
組建山東運河考古調查隊,會同國鐵濟南局組建山東早期鐵路專項調查隊,會同省軍區建立軍地協調聯絡機制。
各地積極協調文保中心、博物館、高等院校、鄉鎮文化站、基層文保員及第三方社會力量,積極投身文物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組建172支普查隊伍,普查隊員1860人,比三普時增長30%。
組織參加全國試點培訓、片區輪訓,舉辦線上、線下省級普查培訓班。各市多形式開展普查培訓,各級共培訓4000余人次。四普培訓成為近年來我省文物領域最大規模的行業集訓,培養鍛煉了一大批業務骨干。
試點先行扎實推進
曲阜市作為全國13個國家級普查試點之一,復查尼山鎮古建筑類三普文物點24處,新發現10處,在華東片區培訓班上作典型發言。
確定煙臺福山區、濰坊高密市、濱州陽信縣等7個縣(市、區)作為省級實地調查試點,探索解決私人產權文物普查“門難進”、線性遺產普查認定難、遺址類文物邊界不清等問題。目前已實地調查文物點164處,其中復查125處、新發現39處。曲阜市、陽信縣等地實地調查進展較快,形成符合國家標準、契合地方實際的實操“教材”,為實地調查提供落地指引。
宣傳力度不斷加大
省四普協調機制辦公室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建立專職通訊機制。印發四普工作簡報專刊,及時推廣各地典型經驗。在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公眾號和相關媒體開辟四普專欄,及時發布、轉發四普工作動態。國家文物局官網、公眾號和中國文物報、大眾日報深入報道、轉發我省普查工作稿件,籌劃拍攝普查紀實片。
各地通過宣傳展板、分發傳單、懸掛橫幅等方式宣傳四普工作,形成了關注普查、支持普查的濃厚社會氛圍。
當前,我省已有47個縣(市、區)全面進入實地調查階段,其他縣(市、區)正在陸續啟動。下一步,我省將按照省四普協調機制第二次會議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復查與新發現兩項任務協同并進,力爭實地調查階段取得更大實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