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泰安 > 正文
  • 東平縣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創新搭建發展平臺 為非遺傳承人打造“筑夢”空間

      五千年東原文明博大精深,六百年運河文化奔流不息。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東平,在悠悠運河的滋養下,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府學文化等多種文化激蕩交融,誕生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目前,東平有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8項、市級40項、縣級108項。

      近年來,東平縣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通過建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搭建起文化展示、文創交易、非遺傳承的平臺,讓群眾在體驗大運河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傳承和發展傳統技藝、民俗文化、曲藝等非遺項目,為保護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東平貢獻。

      QQ截圖20240620164050.png

      挖掘非遺資源 完善資料庫

      大運河東平段文化璀璨、非遺明珠燦若星河,傳承運河非遺責無旁貸。

      東平縣是《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18個核心區之一,為充分挖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保護傳承工作,東平縣組織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班,聯合東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采用走訪調研法,尋找各鄉鎮(街道)德高望重且對當地文化掌握全面的人群,以訪談、錄音、拍照、攝影等方式,對特色非遺項目進行全面、深入地記錄,并將搜集內容進行整理,逐一逐級申報非遺項目,充實東平縣“非遺”項目庫。東平縣還定期對端鼓腔、臘山道教音樂、四音戲等非遺項目,以錄音、錄像、圖文等方式留存,完善資料庫,做到了“底子清、現狀明”。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東平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為全力鍛造“運河非遺 東平印象”特色文化品牌,東平縣積極組織專家團隊策劃保護傳承利用項目,于2023年10月對外開放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目前傳習中心已經成為東平文化的展示平臺、文創的交易平臺、非遺的傳承平臺,也成為“山東手造”的重要基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有效保障。

      QQ截圖20240620164057.png

      東平縣大運河非遺傳習中心位于東平縣萬里圖書館的一樓和四樓,步入傳習中心,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大廳內的大型浮雕墻以東平水文化為主線,東平非遺為亮點,通過藝術化的形式展現了東平的水脈及文脈。浮雕凹進去的部分是抽象化的東平地圖,金色部分為玻璃仿銅制作,寓意著東平的水像黃金一樣珍貴?;疑糠植捎梅聺h畫像石形式,展示了端鼓腔、臘山道教音樂等東平國家級、省市級非遺。水脈文脈穿插交融,寓意著東平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

      傳習中心匯聚了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共計15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遺展示、體驗、傳習等功能為一體,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非遺、感受非遺魅力的平臺。一樓展覽展示區,通過大型浮雕、體感互動、270度3D沉浸式體驗等多種方式,人們可以綜合了解到東平運河文化、非遺、府學文化、名人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領略非遺的美麗與獨特。

      建立非遺傳承人隊伍 搭建展示陣地

      在古老的東平縣,大運河的波瀾見證了無數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沿運河游覽中國,乘船來到東平時游記中所寫:“這是一個雄偉壯麗的大城市,商品與制造品十分豐盛……大河上千帆競發,舟楫如織,數目之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臘山道教音樂、端鼓腔、四音戲、東平湖蓮子彩繪工藝、水滸傳說、東平古粥粉制作技藝、東平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在大運河的見證下,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傳承、發揚,成為東平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和情感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代非遺傳承人分散在東平各個角落,慢慢出現了傳承后繼乏人、活動場所狹窄、對外交流不暢等情況。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建成后,東平縣利用場館優勢,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四樓建立培訓室、直播室、傳統技藝室、手作傳習室、手工技藝傳習室、木船工作室、曲藝傳承室、挖掘整理室、舞蹈室等,邀請非遺傳承人和行業精英到傳習中心舉辦非遺培訓班,鼓勵傳承人帶好徒、授好藝,并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帶動就業、促進增收。東平縣逐步建立起體系完備、梯次合理的非遺傳承人隊伍,一大批代表性人才脫穎而出,丁立新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泰山糖畫傳承人張常勇被評為“第六批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臘山道教音樂傳承人李興達等5人被評為“第五批泰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QQ截圖20240620164115.png

      “大運河非遺傳習中心這個平臺,讓我們非遺傳承人從一個小平臺到了一個更大的平臺,視野也更加寬廣,也讓我們非遺的發展和保護登上了一個高層次的臺階?!睎|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丁立新說,傳習中心為協會提供了活動的平臺和空間,舉辦的各類研學活動和非遺展演活動也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技藝展示的平臺和“筑夢”空間。據統計,傳習中心對外開放以來,先后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舉辦了各類傳習活動100場次,培訓學員10000余人次,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活動之家,非遺產品的交流基地。

      “非遺+文創”拓寬路徑 激發發展活力

      文創產品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傳承人獲得收益的重要途徑。在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設置了非遺文創產品展銷區,擺放著火筆烙畫、草編、漁鼓、布老虎、剪紙等由非遺傳承人提供的山東手造作品和特色非遺產品50多種。東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統一營銷,這一舉措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拓寬了營銷渠道,增強了發展后勁,實現了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的共促共進。

      “傳習中心建立后,人們可以通過參觀游覽的形式了解非遺,進而喜歡上非遺。我們非遺傳承人感受到了政府的重視,也更有干勁了?!睎|平縣隨河船魚宴第六代傳承人孫蘭蘭說。

      QQ截圖20240620164120.png

      現在的孫蘭蘭,不僅是非遺傳承人,還多了一個身份——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的直播間主播。工作日的每天下午,孫蘭蘭都會來到傳習中心,打開直播,向網友展示不同的非遺產品,有時候孫蘭蘭還會邀請其他非遺傳承人走進直播間,以聊天及現場創作的方式向網友展示不同的非遺技藝。“目前直播主要是普及一些非遺知識、介紹非遺產品,將我們東平的非遺文化及非遺文創產品推廣出去。我們也通過直播,以合理的價格銷售非遺文創產品,讓傳承人有條件繼續從事這個工作?!睂O蘭蘭說。

      QQ截圖20240620164105.png

      東平縣文旅局局長劉華告訴記者,為提升東平非遺傳承文化地標知名度,東平縣以打造品牌IP為目標,塑造“運河非遺、東平印象”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同時,東平縣積極推進“山東手造·禮遇泰安”工作,深度挖掘整合運河文化、生態文化、非遺文化以及傳統手工業等優勢資源,建立了東平手造項目庫,培植推薦一批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拳頭產品入選“山東手造”產品。目前,東平縣逐步形成了由糟魚、麻鴨蛋、芡實、荷葉鴨組成的東平湖生態手造產品體系,以及由葫蘆、泥人、剪紙、根雕為代表的非遺特色手造體系,實現了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的互促共進。

      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展。如今,大運河非遺傳習中心,正成為東平縣非遺傳承活動的璀璨舞臺,讓更多的人能夠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非遺與科技、文創、旅游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充滿新意的活態傳承,也讓古老而又年輕的東平,煥發出炫目的文化光彩。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劉小東 攝影 隋翔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