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郢書岱說 | 泰山典冊中的“乩筆”傳說
□周郢 文/圖
扶乩是一種通過乩筆向“神靈”祈求開示的民俗活動,明清時期曾盛行于泰山,一些“仙筆”還被刊為碑石,載于史籍。
最有名的泰山乩筆石刻,當屬王母池旁呂祖洞頂所嵌《呂仙自敘》碑。據傳為呂洞賓親書,碑中述云:“呂氏者,仙也,有跡以傳于世久矣。諸子恐其未真,而又索余親筆以為之傳。”下自述其身世際遇及修仙之歷(《泰山述記》卷十《仙釋》)。根據法國沙畹所見碑石,系鐫刻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清人朱筼《呂公洞》詩注則稱“明天啟間乩筆也”。可知系晚明的產物。清張爾岐《蒿庵閑話》卷一云:“天啟中濟南盛傳《呂仙自敘傳》,云是殷文莊(士儋)、葛端肅(守禮)得之乩筆者。”泰山所鐫或即此本。明人宋燾《泰山紀事·人集》記述了另一呂洞賓乩筆:“州中有請箕仙者,仙降大書曰:‘我單道士也。’書詩甚多,篆字奇古,多不可讀。但隱辨兩句云:‘純陽游岱岳,轉轉尋同侶’。始悟單字兩口,日照者純陽也。”又據民國張縉璜《泰山游記》載:“(碧霞祠)內有呂純陽真人乩書‘金光普照’‘善通歐外’二額,筆勢飛動,飄飄欲仙,世人手筆恐未能摹仿其姿態也。”
除了呂祖乩書,當時流行的還有文昌降筆,據萬歷丁酉年(1597年)吳希孔《文昌帝君降筆跋》云:“文昌帝君降筆,吾郡太保大司馬蕭公(大亨)梓之,以惠后學。”后鐫石于學宮內之文昌祠(《岱粹抄存續編》卷二)。
這一風俗清代仍盛行不衰。當時盛傳之泰安張節婦詩句“卻恨含情空覿面,只惟珠淚灑西風”,便相傳出自卒后乩筆(清劉國英《節婦趙母張孺人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還發生過唐代徂徠隱士王夷希降臨題詩的異事:“是春王野仙希夷降乩于齋之西亭,題詠甚多,同人多步和焉”(清李成鵬《自著年譜》)。類似還有長清萬德李仙人祠碑記,述李白“于六月間化身駕此地”,鄉人乃為建祠。傳說中出現的乩主,都是唐代著名高士。
直至清末民國,仍有不少有關乩筆石刻出現,如陶山宣統間《重修八仙洞碑記》中言“佛仙圣神萬發道祖,借乩筆飛欒開化,刪邪說,黜異端”。又下港麥黃山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大王乩筆自敘》碑,述大王神卜樂田“入下港鎮西峪西山,巖穴深處,清泉數武,遂居為洞府”之經歷。碑記雖大多出于假托,卻曲折反映了當時民眾諸多心聲訴求。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