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打造水網建設齊魯先導區
2022年8月,水利部正式確定山東為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覆蓋全國七大江河流域中三大流域的山東,成為黃河流域首個省級水網先導區
德州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連通,增加河道雨洪資源攔蓄利用能力1000萬立方米。“最終為的是把水‘串’起來,把雨洪水蓄起來,把防洪能力提上來,把水的綜合效益發揮出來。”
在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中,山東“綱舉”打通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干輸配水通道,“目張”暢通區域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結強”做大控制性調蓄工程,為齊魯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綠色動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守勇 高天
黃河入海浩蕩奔涌,江河湖泊碧波蕩漾,水系縱橫千里沃野……山東是全國唯一沿黃臨海的省份,京杭運河貫穿全省縱橫南北,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今日海岱之間,一張縱橫交織、日趨完善的水網正守護安瀾,惠民興業。
水潤齊魯,安民興省。2022年8月,水利部正式確定山東為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覆蓋全國七大江河流域中三大流域的山東,成為黃河流域首個省級水網先導區。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近年來,山東相繼制定實施《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主動融入國家水網建設發展大局。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黃河-運河“兩河牽手”工程、黃河下游東平湖蓄滯洪區建設……統籌規劃,科學設計,山東實施了一批重大水利項目,以黃河為主軸線,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膠東半島片形成三個環形調水格局,加快構建“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的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山東省委書記林武說,建設省級水網先導區是中央交給山東的重大任務,為山東現代水網建設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扛牢政治責任,增強歷史主動,聚焦保障水安全、保護水生態、發展水經濟、改善水民生,持續用心用力推進先導區建設,為國家水網建設作出更多山東貢獻。
水安全:保障體系持續完善
位于泰安市東平縣的東平湖風景秀麗,如同齊魯大地的一顆明珠,是黃河流域重要蓄滯洪區和南水北調東線重要輸水樞紐,承擔著分滯黃河洪水和接納汶河來水的重任。
立足“分得進、蓄得住、排得出”,當地統籌水網建設和東平湖蓄滯洪區建設,實施東平湖防洪工程建設,更新改建東平湖堤防和入出湖閘,完善黃河灘區、蓄滯洪區基礎設施建設,多次成功防御黃河秋汛及大汶河來水。
近年來,山東持續實施防洪綜合治理,加快大型水庫、東平湖、南四湖等工程建設,構建以河道、水庫、堤防、湖泊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水旱災害防御工程體系,不斷提升防洪能力、災害應對能力。
“保障水安全,山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山東省水利廳總規劃師劉建基說,沂河、沭河、徒駭河、馬頰河等骨干河道重點河段的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89座大中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加快推進,全省大中型水庫、骨干河道、重要湖泊無一出險。
除了完善防洪體系,優化水資源時空配置,亦是水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
通過治理潘莊引黃干渠、馬頰河、沙楊河、土屯干渠等4條河渠,德州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連通,增加河道雨洪資源攔蓄利用能力1000萬立方米,相當于在不增加占地的情況下新建一座小型水庫。德州市水利局局長李守學說:“最終為的是把水‘串’起來,把雨洪水蓄起來,把防洪能力提上來,把水的綜合效益發揮出來。”
山東省水利廳發展規劃處二級調研員段志強說,從濟南東部“四庫連通”工程到德州市水系連通工程,山東加強區域水網與省級重大引調水工程、重點水源工程互連互通,開展水源工程間、不同水資源配置工程間水系連通,多引廣蓄,提升區域水資源調配保障能力。
布局數字智能水網,正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的關鍵舉措。在濟寧市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鄧樓泵站中控室的液晶顯示屏上,三維立體的泵站全景、機組、輸水渠道分布等一目了然,各類引調水、水泵性能等數據圖表、線路動態呈現。“借助鄧樓泵站的數字孿生平臺,可以查看上下游水位變化等運行情況,自動生成最優運行方案,提高了調水效率。”鄧樓泵站工作人員劉輝說。
山東把數字水網建設與物理水網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運行,著力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崔培學說,數字孿生小清河洪水預報時長控制在“分鐘級”,5522座水庫全部實現雨水情自動測報和視頻安全監控,骨干引調水工程均開展智能應用場景構建。
預計到2025年,山東將實現重要河湖水文測站覆蓋率、水庫雨水情自動監測覆蓋率、大中型水庫安全監測覆蓋率達100%,初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水利物聯感知體系、全省一體化水利應用平臺,水網智慧化調度水平顯著提高。
水生態:綠色屏障不斷筑牢
綠樹環繞,白鷺紛飛,碧波蕩漾,鰱魚擺尾……初夏的峽山水庫美景如畫。當地通過水源地保護、水環境維護、水生態提升等措施,讓這座“山東第一大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
聚力“水網+生態環保”,山東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治理、“水”“旅”融合,讓河湖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目前,山東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83.7%,保護修復濕地面積100多萬畝,水土保持率達86.12%,年均建成20條以上生態清潔小流域,為水網健康運行發揮著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保土固碳的作用。
切實保障水生態,首先要嚴控源頭水質監管。峽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210平方公里,總庫容14.54億立方米,是濰坊市主要水源地、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也是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之一。
據濰坊市水利局局長徐瑩介紹,濰坊投資29.16億元,建設峽山水庫戰略水源地水質提升保護工程,對水庫上游中水實行集中收集、提引外調利用,目前該工程已調出中水超過9000萬立方米,解決了影響水庫水質安全最大的外源污染隱患。
為提升源頭水質,山東嚴控水質監管,嚴格落實水質分析、超標預警制度機制,強化流域水環境治理,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更加完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
推進流域綜合治理,保護河湖環境是水生態的重要內涵。發源于淄博市博山區的孝婦河,被譽為淄博市的“母親河”。淄博市水利局局長于亦恩說,20世紀后期,流域內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活動強度高,孝婦河一度成為臭水溝。近年來,當地實施全流域系統綜合治理,啟動實施孝婦河生態調水補水,構建以孝婦河濕地公園為樞紐的中心城區“八河聯通”生態水系,實現長流水、流清水。
在推進現代水網建設過程中,山東同步啟動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統籌推進河湖岸線空間管控,常態化排查整治“四亂”問題,持續改善河湖水生態環境,累計創建美麗幸福河湖2084條(段、個),沿線群眾觀水見綠、怡然漫步。
以水興旅、以旅彰水,成為水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盛夏時節,德州市齊河縣大清河水利風景區的荷花次第綻放,映入眼簾一片濃墨重彩的綠意。作為國家水利風景區,該風景區通過對河道的開挖改造、景觀蓄水、濱河棧道建設,布設“樹、橋、品、園”等景觀元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良好水生態體系逐步建成。
近年來,山東統籌水利風景資源,推動“水”“旅”雙向融合。山東深入挖掘水庫、湖泊等文旅價值,結合河流水系與水網建設,串聯區域內河、湖、庫、渠、塘等水利風景資源,打造239個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推動水利風景區風光帶和集群發展,“水利風景區+文旅”屬性日益凸顯。
水經濟:發展活力澎湃奔涌
水網建設之前,青島外調水只能通過引黃濟青和黃水東調工程輸送,煙臺、威海外調水只能通過膠東調水工程輸送。近年來,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重大引調水工程的建設,破解山東半島水資源缺乏的問題。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工程規劃院院長張立國說,從臨沂調引沂沭河的雨洪資源,利用南濱海線調水,更好保障青島遠期用水需求,在膠東半島中部新辟一條輸水線路,實現向煙臺、威海的雙線供水。
通過多線持續穩定供水、升級改造內河航道、加強港口建設,山東現代水網建設主動融入國家“江河戰略”,統籌省市縣水網協同融合,不斷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黃河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山東以約占全國1%的水資源,養育占全國7.2%的人口,灌溉約占全國5%的耕地,生產約占全國8%的糧食,支撐占全國7%以上的經濟總量。”山東省水利廳廳長黃紅光介紹,2023年山東每立方米用水支撐GDP產出412元,居全國前列。
斷航26年后,2023年7月,小清河通江達海實現歷史性復航,不僅使濟南聯通大海,還與京杭運河相連,進入國家航道網。這意味著山東通過水路可以直達長江、贛江、湘江,盤活山東內河水路運輸。
內河航運成為山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水網先導區建設規劃中,山東統籌銜接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實施京杭運河濟寧至東平湖段航道升級改造,目前山東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內河航道的通航里程達1117公里,2022年京杭運河濟寧段改造完成,2000噸級以上貨船可從京杭運河向南一直連通到長江。
下一步,山東將把京杭運河(黃河以南山東段)打造成魯西南高效對接長三角地區的黃金水道,把小清河打造成連接省會、貫通魯中、河海聯運的陸海新通道,以水網為調控樞紐,加快建設集約高效、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
此外,山東統籌實施交通與水利工程,水利部門與交通運輸部門及時會商通報水工程大幅度減流、大流量泄水等信息,協調港口補水,統籌做好防洪、調水與航運保障等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港口平穩運行。
作為江北內河最大的港口和濟寧港航產業崛起的排頭兵,梁山港今年一季度集疏港量共計662萬噸,同比增加247萬噸,增幅同比增加近40%,累計營業收入18億元,同比增加2.25億元。梁山港調度指揮中心負責人孫超說,梁山港上通瓦日鐵路,下達京杭運河,占據西煤東運咽喉要地,是連接西部煤源產地和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港口物流樞紐。
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奉利介紹,2023年山東港口全年完成吞吐量17.1億噸、集裝箱量4132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5.6%、10.8%,增幅分別位列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和第一位,貨物吞吐量穩居全球第一位,集裝箱量超越新加坡港,居世界第二位,經營效率和質量顯著提升。
水民生:建設紅利加速釋放
在臨沂市莒南縣嶺泉鎮馬棚官莊村旁,河邊棧橋、水景廣場、休閑長廊等景觀一應俱全。“以前河邊全是豬欄,臭氣熏天。”嶺泉鎮馬棚官莊村村民楊懷志回憶。
近年來,莒南縣通過實施水系連通、水質生態提升、重點片區水系綜合整治、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等工程,打響碧水保衛戰。莒南縣水利局局長陳慶剛說,依托沂蒙紅色文化元素,當地把馬棚官莊村打造成集采摘、農耕體驗、學生研學、民宿垂釣等于一體的休閑旅游景區,每年為村集體帶來30萬元收入。
近年來,山東積極推動治水、活水、興水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以“水美”點亮鄉村美,以“水興”帶動產業興,推動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
優化灌區供水方式,提升農戶灌溉效率是興水的重要方式。聊城市位山灌區三干渠下游的金郝莊村,黃河水穿越110多公里渠道,通過400米長的噴灌機鐵臂均勻噴灑在麥田里。“托管的1150畝地,通過泵站+管灌方式用上黃河水,澆一次每畝地能省二三十元!”種糧大戶王玉寶說。
位山灌區是山東最大灌區,承擔聊城市65%耕地面積的農業灌溉用水。近年來,位山灌區加強灌區供水工程與高標準農田的配套銜接,推廣節水灌溉方式,灌溉效率顯著提升。
全面改造各級管網,切實保障城鄉供水,是活水的重要內容。山東持續實施農村供水提升專項行動,在平原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在山丘區推進區域供水規?;?,更多農村居民實現從“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轉變。
走進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東下洼村,村民耿換果擰開水龍頭,清水汩汩涌出,“現在水壓大、出水猛,洗澡不再用水泵,更不用擔心隨時停水。”耿換果說。
濱州市城鄉水務局局長潘清軍介紹,2023年濱州投資24.27億元,改造2323個村供水管網,實現全市農村供水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村內管網應改盡改全覆蓋,并在市級建成具備97項指標檢測能力的水質檢測中心,各縣區建成具備43項指標檢測能力的水質檢測中心,農村集中供水的水質有了保障。
融入國家戰略,疏通高質量發展動脈。黃紅光說,在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中,山東“綱舉”打通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干輸配水通道,“目張”暢通區域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結強”做大控制性調蓄工程,為齊魯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綠色動能。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