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下時評丨科技賦能農業,助推鄉村振興
隨著六月的到來,東平縣彭集街道現代農業設施的大棚內生機勃勃,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和喜悅的笑臉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豐收。這一景象的背后,是科技賦能農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
科技如何賦能農業?以前種植靠經驗,缺乏標準化管理,科技含量低,是設施農業發展的痛點。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標準化種植,正是解決產業痛點的有效途徑。東平縣通過引進的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與國內權威科研機構合作,借助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利用數字化智能應用監測設備全天候監控作物生長環境,實現遠程管理。這些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農作物的生長質量,還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節約了大量資源。
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也是科技賦能農業的一大表現。“酒好也怕巷子深”,擁有品質好的特色產品并不意味著占領了市場,如何讓品牌叫得更響、傳得更遠,是促進農產品增收的關鍵。東平縣致力于品牌建設,通過打造“彭集花生”“彭集西瓜”等特色農產品IP,成功塑造了當地農產品的品牌形象,推動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產業的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是以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引導農業向綠色、優質、特色和品牌化發展,形成優質高效、充滿活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在東平縣這塊被科技改變的土地上,“魯厚甜”等特色品種正享受著智慧農業帶來的“紅利”。通過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種植密度、加強水肥管理,配合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這里的農產品呈現出了良好的長勢,果實均勻、色澤鮮亮,預示著高產量的同時也有高品質的成果。為實現群眾共同富裕,政府通過示范帶動、政策引導和創新驅動,激發更多農戶參與到高效、科技化的農業生產中來。
今天,科技興農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已經成為現實,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硬核”力量。東平特色農產品的成功案例為我們展示了一條產業發展有特色、集體經濟有收益、廣大群眾得實惠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展現了科技賦能下農業與農村的新希望。
文:徐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