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所城里 品讀煙臺史
煙臺所城里青磚黛瓦,人來人往,洋溢著煙火氣。
煙臺所城,古韻悠長。隱匿于現代繁華高樓之間的所城里,擁有近600載春秋的古建筑群。此地,源于朱元璋抗倭之威,承于康熙盛世之澤,見證幾代興衰史,亦為游客必訪之地。
步入位于煙臺市芝罘區的所城里,踏上磨得發亮的石板路,觸摸著斑駁的古城墻,目光所及,200多處文物院落靜靜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御倭寇,于洪武三十一年在奇山南麓設立奇山守御千戶所,其后建立奇山守御千戶所城。順治十二年,清政府廢除衛所制,奇山守御千戶所轉為民地,更名為福山縣奇山社……”一名導游帶著一隊游客,緩緩走進宣化門。
“所城里是我煙臺之行的第一站。”山西游客李豆豆摩挲著嵌入墻體的拴馬樁說,“很多人都說‘一座所城里,半部煙臺史’,所以先來所城里感受煙臺的‘根兒’。”
作為煙臺城市最早的發祥地,所城里也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衛所城池之一。所城里總占地面積173畝,規劃總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其中保留修繕240個院落。
“‘修舊如舊’的老城墻,用3萬多塊古城磚還原了歷史的印記。同時,近300米長的所城西城墻也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被打造為具有12個節點的景觀帶,每個節點都是所城故事。所城里以煙臺城市由來、海防抗倭歷史、膠東傳統民俗文化為主題,是煙臺文化的尋根之地。”所城里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每年客流量達400萬人次,今年五一假期待客近80萬人次。
西門里南巷的9號院,是一座典型的膠東民居合院,現已變身成為奇山所歷史文化展示館。來自浙江的游客張然正帶著女兒體驗“方言土語”的互動裝置,“囡囡你看,只要輕輕一按,就能聽到煙臺話如何叫‘女孩’。”一聲“小閨寧”從音響內傳出,引得父女倆嘖嘖稱奇,他們逐一嘗試,爭相模仿著煙臺的獨特方言。
展館設置有三大展區:“齊東海上”追溯歷史,“生年歲時”展現民俗,“方言土語”聚焦方言。三大展區涵蓋“海上”“往事”“生年”“歲時”“方言”五大板塊,借助聲、電、光、影等多元互動展陳技術,生動呈現奇山所的歷史脈絡與文化魅力。
自所城里歷史文化街區開街以來,已招引百余家特色店鋪。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熱鬧非凡的古代市集。行走至所城里西門里,便可見到竹葉搖曳的“非遺一條街”——時彥街。
這條有12個院落、占地1500余平方米的古巷,聚集了煙臺剪紙、絨繡、萊州毛筆、葫蘆雕刻等17個非遺項目,融合非遺展覽、體驗工坊、傳承課堂三大空間,成為膠東非遺體驗中心。
來自重慶的祖孫三人討論著手里的襯色剪紙,有說有笑地走出煙臺剪紙館。國家級非遺煙臺剪紙傳承人梁巧艷說,很多游客因社交媒體上的好評慕名而來,體驗煙臺剪紙這一傳統技藝的時代魅力。
“自從進駐‘非遺一條街’后,剪紙藝術受到了更多關注,膠東的非遺文化也‘聚沙成塔’,傳播力更強了。今年春節期間,每天平均有120余人前來體驗剪紙;五一假期,即便是陰雨天氣,每天也有近百人前來體驗剪紙。”梁巧艷說,“我們結合煙臺的港城特色,創新制作的立體剪紙文創,很受游客喜愛,常被選為紀念品或伴手禮。”
登臨宣化門,俯瞰而下,從金戈鐵馬的軍營,到悠長的人間煙火,再到備受贊譽的文化街區……在所城里,目之所及,行之所至,處處皆是韻味。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邢金鈺)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