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各地開展賽龍舟活動,演繹水上版“速度與激情”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說法,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代。“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如今,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賽龍舟已經成為一項競技運動。早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龍舟就已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在明年舉辦的成都世界運動會上,龍舟項目將首次作為世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登上賽場。
有人說,賽龍舟是有魂的運動。它發源于民間,傳承著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技藝等方面的成果,彰顯出同舟共濟、奮勇爭先的精神,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記憶。
臨近端午,山東各地紛紛開展賽龍舟活動,演繹水上版“速度與激情”。棗莊第十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大運河龍舟賽、第三屆大運河德州段端午龍舟文化節、2024年全國龍舟大聯動活動沿黃九省(區)暨山東省第十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比賽現場鼓聲隆隆,觀眾的助威吶喊聲此起彼伏,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
說起賽龍舟,不得不提的是中國聊城·江北水城龍舟公開賽。近日,在碧波萬頃的東昌湖,中國聊城·江北水城龍舟公開賽舉行。來自各省市、高校、龍舟協會(俱樂部)的30多支代表隊參加比賽。
作為一項水上運動,賽龍舟在聊城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聊城水系發達、河湖眾多,素有“江北水城”之稱,東昌湖水域總面積6.3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城市中最大的人工湖泊。2002年,第一屆聊城市龍舟比賽在東昌湖舉行,聊城成為中國北方最早舉辦龍舟賽事的城市之一。此后,聊城幾乎每年都會舉辦各種龍舟賽事,尤其隨著主隊——聊城大學龍舟隊不斷發展壯大,二十余年間,賽龍舟已然成為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這支成立于2002年的龍舟隊成名已久,多年來,先后獲得各種獎項500多個,金牌數超過240枚,為國家培養輸送800多名龍舟人才,也為傳播中國龍舟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領獎臺上的歡笑是看得到的,而背后的汗水和淚水卻是看不到的。龍舟隊訓練不僅辛苦而且枯燥。但學校要求,除參加比賽外,平時訓練不能影響正常學習。“早晨5點半就開始在東昌湖上訓練,一直到8點左右結束,有時候大賽前為了保持狀態,還會加練。”隊員李澤宇介紹。夏天還好說,冬天要砸開冰面,頂著刺骨寒風堅持練。
龍舟賽是集體項目,獲勝的關鍵是團隊合作。在業內有一個術語叫“合船力”,就是指配合默契程度,“比賽勝負不是力氣大小決定的,槳頻和力量缺一不可,相互配合更是關鍵,合船力是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和比賽,通過無數次重復動作一點一點提高的。”李澤宇說。
目前,聊大龍舟隊擁有70多名隊員,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河北、湖南、四川、河南、廣西、廣東……人數雖然不多,卻絕對是聊大校園里影響力最大的社團。接下來,聊大龍舟隊還要備戰8月份在聊城舉行的2024年亞洲大學生龍舟錦標賽,聊大龍舟隊期待在家門口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葉小小的龍舟能騰起大大的浪花。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際,從村賽到職業競賽,龍舟運動的傳承發展充分證明:發源于民間的傳統文化也能夠走向世界、發揚光大,顯示出勃勃生機和無限生命力。新時代的文化振興,就是既要堅定文化自信,又要吸納現代文明,在碰撞與融合中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不僅是龍舟運動的流量密碼,更是文化出圈的寶貴經驗。
(□記者 李子銳 張雙雙 李廣寅 參與采寫)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