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泰山古建說丨清幽雅致斗母宮 消夏避暑好去處
一邊是熱鬧繁華的盤道,一邊是靜雅清幽的山林。精妙絕倫的古建筑群斗母宮就坐落在這里。斗母宮古稱龍泉觀,宮門外的《斗母宮增修記》碑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凡游山婦女,宦室瀛眷,皆入廟作休息地;而冠蓋之往來,亦慕名而瞻禮焉。香火之盛,為群廟冠,鐘聲佛號,日夕無虛”。
三進院落規制宏大
斗母宮臨溪而建,依山就勢,分為北、中、南3個院落,有西側和南側兩個山門,西側的山門是古時的正門,兩只精致的石獅蹲列兩旁、栩栩如生,來斗母宮的游客都不忘摸一摸這對石獅。如今,這對石獅已被人們撫摸得潤澤如玉了。
從西門走進去就是斗母宮的中院了,門兩側分列著鐘鼓二樓。中院有大殿,東配殿為前殿后廊式建筑,前殿為祀神之用,后廊設桌幾,游客可憑窗觀瀑。院中大殿供奉的是斗母,“斗”即北斗七星,廣義上指所有的星辰,斗母就是諸多星辰的母親,而百姓則習慣稱斗母為“千手千眼佛”。如今的斗母像是泰山景區在20世紀90年代末根據歷史記載重修的,恢復了古代供奉的斗母的逼真形象。東配殿之前也有3座紫檀的神像,由于歷史問題被損毀了。南殿供奉的是智上菩薩,這是一尊銅制的神像,是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根據他母親的形象塑造的,屬國家三級文物。
△斗母宮。 通訊員 黨曉夏 攝
專家曾考證《斗母宮新建白衣殿記》碑,里面有這么幾行刻字:“斗母宮乃泰山盤路第一精舍,來自遠矣。北抵高老橋,南近萬仙樓,西臨盤道,東附澗河,景象萬千。供乎晨夕,芳花嘉樹,不辨春秋;至若瀑瀉泉流,聲連靜梵,鶯啼燕語,韻洽人言,又何西天東土可分,塵世仙鄉可別?……天啟初年,因無真實主人看守,則百工俱廢,門戶蕭然……彼時十方檀信聞有青府博興比丘尼性江,在本州蕭府觀音堂住持,道名遠振,真實可佳,即延入其內為主其事。”這個碑刻說明在明朝天啟年間性江率徒進入了斗母宮。
歷經變遷風光猶存
當時的斗母宮只有前后二殿、草房數間而已。經過性江及后輩鍥而不舍的努力,這里被修建得極富特色。
北院有龍泉亭、聽泉山房,亭下河水多的時候瀑流如龍飛舞,因此人們稱它為飛龍澗。每當夜深人靜時,明月高懸,從亭中還可以欣賞到河流中出現的“三潭映月”奇觀。清代有《斗母宮詩》曾贊此景:“滿澗松蔭塵不到,夜深風雨有龍歸。”游人至此,聽泉觀瀑,品茗賞月,足以醉心滌慮,超然塵外。
△天然池。 通訊員 黨曉夏 攝
南院東樓名寄云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四周建有環廊,樓上曾是接待來泰山游玩的達官貴人和文人名士的地方,而下層是當時尼姑的住所。“寄云”的意思是說在這里能感覺到云在身邊環繞。憑欄而望,行云、流水、遠黛、近芳俱在眼前。南院低處院內中心有一石砌玲瓏水池,取名天然池,池水如鏡,池旁幾株百年黃楊簇擁在一起,老枝新葉,姿色不俗。天然池的正北方就是蘊亭了,穿過蘊亭,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展現在眼前。佛道文化結合的斗母宮,歷來都是香客追尋的地方,在這座院落的西側有3座碑刻,講的都是當時香客進山上香的盛況,體現了當時泰山民俗文化對民眾的影響。
斗母宮如今雖比不上古時繁華,但風光猶存。游客如果到泰山游覽,不妨來參觀下這處佛道文化集聚的勝地。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宋凱 審核 聶艷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