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托管,山東這地“糧食囤”增產有方
6月1日,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鄆城縣丁里長街道的小麥喜開“第一鐮”,拉開了全縣144萬畝小麥的收割序幕。
站在丁里長街道20萬畝高標準農田里,空氣中彌漫著小麥的清香。在農機手熟練的操作下,一臺臺大型收割機在麥浪中穿梭,收割、脫粒等一氣呵成。不一會兒,金黃的麥粒便從收割機中傾瀉而下,裝入拖拉機。
鄆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朱以發掐下一株麥穗,在手心里揉搓幾下,輕輕一吹,幾十顆飽滿的麥粒就露了出來。“難得的琥珀色!今年的麥穗個兒大、籽粒飽滿,長勢很好。經過測算,這地塊每畝有45萬穗左右,今年畝產應該在600公斤以上。”朱以發說。
“新式收割機馬力大、收得快,三四百畝的地塊,四五臺機器只要半天就能收完。”說著,朱以發和兩位農技師拿著一平方米大小的鐵框,來到一塊收割完的麥田里,進行機收損失率測定。“0.65%機損率,低于去年全省小麥平均機損率0.99%的標準。”朱以發說,機械化作業讓農民告別了勞累的人工收割,機收減損技術的推廣也成了實現糧食增產的“無形幫手”。
鄆城全年糧食生產面積269萬畝、總產26億斤以上,連續11年獲評“全國超級產糧大縣”。丁里長、張營、黃泥岡、隨官屯等鎮街,因耕地肥沃、糧產豐碩,周邊近20萬畝土地向來有著“糧食囤”的美譽。但一段時間以來,農民種糧豐產不豐收,加上天氣因素制約,群眾種糧積極性不高。
在丁里長街道張武屯村,村黨支部書記張維蛟告訴記者,張武屯村處于“糧食囤”的中心區,一次偶然的機會,村“兩委”干部與鄆城縣糧好潤農公司負責人交流,了解到公司在糧食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后,雙方一拍即合。鄆城縣糧好潤農公司給張武屯村提供土地托管、流轉服務,帶動農戶增產增收,激發了群眾種糧積極性。公司投資2000萬元建設糧食烘干設備、存儲中轉倉,輻射帶動周邊鄉鎮20萬畝耕地的糧食產量提升10%、附加值增加20%。
對處于糧食高產示范創建區的5個鄉鎮,鄆城縣著力推進土地托管基地建設,按照“打造3公里服務圈托管土地5萬畝”的標準,建設為農服務中心4處,構建農資經營、代種代收、統收統管等綜合服務網絡。目前全縣土地托管面積達到110萬畝,流轉69萬畝,托管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七成以上。
依托規模化托管、機械化作業,鄆城縣去年糧食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分別比上年增加16.3萬畝、58.9公斤/畝、23.03萬噸。在全縣3萬畝“噸半糧”示范區,小麥、玉米單產分別達到642公斤/畝、875公斤/畝,順利完成創建任務。
糧食增產提質,科技是底氣。鄆城縣依托糧好潤農、眾好田農業種植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項目式運營、科學化管理,實現了農業生產由“靠天氣”向“靠科技”轉變。省農科院團隊在丁里長街道佀垓村麥田種植400畝蛇床草,既能防治害蟲、免打殺蟲劑,還能增加收益,讓生產田變景觀田。同時,鄆城縣籌建全省首個縣級農業高端專家庫,培育抗病、抗蟲、抗旱優良作物品種,推廣玉米高產耐密新品種植,開展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有效提高了糧食產量。
(大眾日報記者 王兆鋒 蔣鑫 通訊員 寧效著 蘇亞)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