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三北”發生了什么?
實施近半個世紀的“三北”工程,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在這其中,科技發揮了巨大作用,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監測體系。今天,我們就走進位于遼寧清原的中國科學院清原森林站,去看看這里的三座監測塔記錄下的“三北時間故事”。
在這片森林里,時間以秒計算。這一秒,氣溫26攝氏度,濕度80%,北方的風以5厘米/秒的速度拂過林梢,一平方米枝葉吸收的太陽輻射剛好600瓦。
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工程師 于豐源:每一秒都捕捉來自這片森林的幾十個珍貴信息,我們可以洞察森林的生長模式和環境的一個變化。
科研人員將監測塔化作森林的秒針,塔上搭載的70多個傳感器猶如森林的神經末梢,捕捉風、雨、光與溫濕度的微妙變化。無人機與地基雷達,將這338公頃森林、33萬株樹木的每一個細節編織成數據網絡,構建起一座全息的“數字森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教君:我們正在做的信息化,把整個森林數字孿生進了機器里邊,一個星期左右,就能把幾十年、上百年整個森林的變化過程知道了。
在自然的尺度上,樹木的成長緩慢而穩定,用“秒”為計量單位來造林,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
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工程師 于豐源:“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一項大型的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與自然的森林相比,我們更加關注這片人工林的未來,它是否能在歲月長河中,與自然和諧共生,能否長期穩定地融入大自然的懷抱。每一秒數據的變化,都是我們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策略的一個深度分析與思考。
如今,建設僅四年的三座監測塔已累積了數以億計的數據,龐大的生態系統云圖譜還在衍生,讓“三北”防護林建設有了大數據驅動的土壤,更長遠的發展。
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工程師 于豐源:我們所從事的這項事業,或許不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實現它的終極目標,但是我們每一分努力、每一次嘗試,都是這項偉大事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開端。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郭茜 孫茜 徐鵬翔 張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