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泰山 > 正文
  • 天下泰山丨泉響猶疑卓錫聲

      □馬輝

      靈巖山位于泰山西北麓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東北,主峰陡峭如削,上平如砥,遠望似古代官印,方方正正,又稱玉符山、方山。此地群峰林立,溪泉爭流,佳木蔥蘢,風光旖旎,享有“靈巖奇異出塵寰,壓盡江南萬重山”的贊譽。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稱“游泰山而不游靈巖,不成游也”。

      QQ截圖20240530085057.png

      靈巖寺位于方山之陽,傳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東晉京兆(今西安)人高僧竺僧朗在昆瑞山金輿谷創建郎公寺后,又至此大興土木,“始建精舍十余區”,此為靈巖寺創構之始。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520年至525年),高僧法定重建,以后多有修建,后公認法定高僧是靈巖寺的祖師。唐德宗時,宰相李吉甫把靈巖寺與天臺國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并譽為“域中四絕”。

      靈巖山、靈巖寺奇絕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人文傳說,孕育了眾多歷史名泉。1993年出版的《山東省志·泰山志》將靈巖寺袈裟泉、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甘露泉、飛泉、朗公泉等列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中。

      卓錫泉位于靈巖寺千佛殿東側巖壁下,亦名錫杖泉。清康熙《靈巖志》載:“世傳為佛圖澄(232年至348年,后趙時期高僧)錫杖卓出者,故名。”清道光《長清縣志》載:僧法定開創靈巖,苦近庵乏水,乃謀于其師佛圖澄,澄曰:“何地無水!”至一處,曰:“此下有甘泉”,以九環錫杖卓之,得泉甘冽,遂名。今卓錫泉泉水出露形態為涌狀,水自巖壁下一洞穴涌出,匯入深l米、水泥砌筑的不規則泉池,即“鏡池”中。

      卓錫泉是靈巖寺“五步三泉”中的一泉,與另外兩泉雙鶴泉、白鶴泉相比,水勢最盛。泉旁石崖蒼苔滿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鳳尾修竹。由于景色佳麗,“五步三泉”自古被列為靈巖八景之一。

      歷代名人游覽靈巖圣地后,對卓錫泉、白鶴泉等泉多有題詠。明天順四年(1460年)進士、曾官直隸太平府通判的濟南人孫瑜有一首《錫杖泉》:“泉響猶疑卓錫聲,法流不斷涌來清。滔滔自向廚中去,天意分明似有情。”詩中描述了當時“五步三泉”泉流不息的狀況。對靈巖寺名泉題詠最多的當數清乾隆皇帝,他先后10次祭祀泰山,6次登臨岱頂,多次駐蹕濟南、泰山,對靈巖勝景情有獨鐘,不僅數次到此觀瞻,地方官員還在卓錫泉畔為其筑建了規模宏大的行宮。每次游覽靈巖寺后,乾隆都題詩詠贊,其中八題《靈巖八景詩》中均有《甘露亭》《卓錫泉》詩。今泉上方石壁上仍鐫刻著乾隆御筆題寫的“卓錫泉”泉名,為丹色篆書。泉西側巖壁上嵌有乾隆詠泉詩刻五方,其中一方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再次駐蹕靈巖寺時所題《卓錫泉》詩:“泉臨卓錫一亭幽,萬壑千巖景畢收。最喜東南縹緲處,澄公常共朗公游。”2004年4月,濟南市政府公布該泉為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雙鶴泉位于靈巖寺千佛殿南,卓錫泉南七八米處。傳說法定由白虎馱經、青蛇引路,來到靈巖,轉了多時,見無水,正猶豫時,忽有樵夫指點,說雙鶴鳴處有泉,然后隱身不見。法定順著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兩只白鶴飛起的地方果然有兩泉,法定便將錫杖插于地上休息,隨之順著錫杖又涌出一泉,這就有了雙鶴泉、白鶴泉、卓錫泉的稱謂。雙鶴泉泉池原為南北向雙池,南池壁上題“雙鶴泉”三字,與鄰近的卓錫泉、白鶴泉水匯為小潭,名曰“鏡池”。三泉之水細水涓涓,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晶瑩透明。今雙鶴泉隱于清澈鏡池中,池邊原有卓錫亭,建于清乾隆年間,早毀。

      白鶴泉位于靈巖寺千佛殿南,卓錫泉東約18米崖壁下。清道光《長清縣志》《濟南府志》均載。泉池呈石窟狀,泉水自窟壁縫隙中流出,窟上方巖壁嵌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鶴泉”石刻,行書涂丹。

      “五步三泉”南有茶社,傳中國飲茶之風即始于此寺。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茶。”

      袈裟泉(獨孤泉、印泉)位于靈巖寺地藏殿南50米,金《名泉碑》收錄,因泉邊立有一形似袈裟之鑄鐵塊而得名。泉源在封閉的巖洞中,出露形態為巖縫滲流,四季長流,泉源不絕。水自崖壁石罅流出,匯入一半圓形石潭,溢而為溪,盤桓旋繞,由石雕龍口瀉入大池。池為不規則形,長8米、寬2米、深0.5米,池中荇藻飄浮,金鱗嬉游。泉周危崖峻峭、叢木懸生、亭廊環繞、鳥語花香,環境清雅幽美,別具風采。

      金《名泉碑》稱之為獨孤泉,元《齊乘》稱獨孤泉在靈巖寺。清康熙《靈巖志》載:“昔有隱者姓獨孤,結茅泉側,后人以其姓命泉也。”明萬歷年間進士、歷城人劉亮采隱居泉畔,建“面壁齋”,因厭惡“獨孤”之名,改泉名為印泉。“印”為佛語,即用手指做出種種形態,作為法德的標志,以印證功果,但印泉之名未得廣泛流傳。清代之后,又以泉旁有一形似袈裟的鑄鐵塊取名為袈裟泉。鐵袈裟傳為漢代鑄鐵之遺物。據清《長清縣志》《靈巖志》載,北魏法定開創此剎時,袈裟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數千斤,天然水印紋,與袈裟無疑,故名。有人又云,當年達摩自西域來面壁9年,道成而去,棄袈裟于此。2004年4月,濟南市政府公布該泉為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并將長清區境內40余泉統稱為“袈裟泉泉群”。

      甘露泉位于靈巖寺大雄寶殿東北500米處的“乾隆行宮”遺址東崖下,因泉水自石隙似露珠般流出、清冽甘美而得名,舊有“靈山第一泉”之稱,俗稱“清涼世界”。泉池石砌長方形,長5.7米、寬1.1米,久旱不涸。盛水季節,水自池西壁石雕龍頭口中瀉出,沿溪奔流,聲聞數里。池東側崖壁上嵌“甘露泉”泉名石刻,為乾隆帝御筆。此地古木參差,有一青檀若虬,名千歲檀。

      元代詩人、著名大儒郝經,清代詩人、曾任山東學政的施閏章,散文家姚鼐,學者、淄川人王培荀等詠詩撰文贊美此泉。乾隆皇帝曾在這里建行宮并多次駕臨,每次均有詩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露泉》詩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觀瀾每至小徜徉。設云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誰果嘗。”如今,池壁上尚存有乾隆帝詠泉詩刻數方。泉池西側十余米巖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東巡撫彭黯所書“活水源頭”巨字刻石。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