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農民闖入“新農人”賽道 從一竅不通到食用菌技術指導員 從傳統銷售到線上線下雙發力
“朋友們,大家好,我現在的位置就是在咱們大棗園食用菌種植基地。現在,給大家介紹的這一款農產品,就是咱們基地種植的玉木耳,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天然晾曬的,個頭特別的勻實。”近日,在東平縣斑鳩店鎮被棗園村大棗園食用菌種植基地晾曬棚內,基地負責人李興斌正對著手機直播,向另一端的網友們介紹基地內種植的玉木耳。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農業農村廣闊舞臺上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農人”,他們對農村充滿感情,愿意扎根基層;他們有知識有技術,推動新知識、新技術向鄉村匯聚;他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今年50歲的李興斌就是這樣一位“新農人”。
食用菌產業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且生態效益突出,市場相對穩定。東平縣斑鳩店鎮北棗園村,原本就有種植木耳、蘑菇等菌類的傳統,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后來因管理不善,出現雜菌感染,村民就放棄了菌類種植。2016年,當時村里的第一書記在跟村民聊天的過程中了解村里農業種植的歷史后,幫助村民跟泰安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牽線搭橋,邀請食用菌專家到北棗園村指導村民種植。李興斌就是在這個時候,從經商轉行回村承包土地,種植露天的地板木耳。
在食用菌專家的指導下,李興斌的地板木耳種植搞得有聲有色,他也在實踐學習中,從一竅不通的新手變成了食用菌技術指導員,可以為他人提供技術指導及推薦合適的新品種。2020年,經過外出參觀學習,李興斌將露天種植改為大棚立體種植,同年,泰安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在李興斌的種植基地成立黑木耳、平菇種植示范基地,在基地進行新品種種植及推廣。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李興斌的基地不僅種黑木耳、平菇,還增加了白玉木耳、貝貝南瓜、網紋甜瓜、朝天椒等農作物,大棚也發展到了如今的28個。李興斌的女兒從事電商行業,曾跟他提過可以通過電商渠道售賣農作物,但因為忙碌,李興斌一直未能下定決心做電商。直到去年,李興斌到泰安鄉村振興學院學習參觀,在交流中受到新的啟發。“當時學習的感受是,農作物只有食品化、商品化才能體現它的最高價值。從泰安回到東平后,我就想著得把電商這一塊做起來。”李興斌說。
甲辰龍年正月初一,李興斌開始了他在抖音平臺的第一場直播帶貨,從早上五點到六點半,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有170多名網友觀看直播。第二場直播五百多人觀看,第三場觀眾達到七百多,第四場達到九百多……一場場直播下來,觀看的網友逐漸增多,李興斌也越來越有信心做好直播賣貨。
“以干的玉木耳為例,直播賣貨價格比市場均價58元一斤要低,加上放優惠券,再價格低一些,但總體下來,比干貨批發商的收購價還要高一些。”李興斌說,他一般在大棚內現場直播,因為是源頭,加上產品品質好,銷量供不應求,至今沒有一單退貨,也沒有一單差評。
直播賣貨為李興斌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為他帶來了大客戶。春節過后,就有收購商通過抖音平臺聯系到李興斌,總共購買了近兩萬斤的干木耳。隨著天氣變暖,農產品的陸續豐收,李興斌越來越忙碌,十天半個月才開一次直播,但他大棚里產的農產品一直在線上售賣,也有不少網紅通過線上平臺找到他,為他直播帶貨。“像是現在網紋甜瓜和貝貝南瓜快上市了,已經有本地和外地的網紅提前聯系我,準備在他們直播間上架售賣。按照目前發展情況來看,預計以后線上售賣量能占到總的售賣量的一半以上。”李興斌說。
年到五旬,李興斌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精力,活躍在鄉村廣大舞臺上,不斷汲取新知識,用新思維、新理念和新方法為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把農產品推向更為廣闊的市場。“有專家的指導,有政府的支持,我有能力也有信心繼續做好做強設施農業,帶動村民一起增收致富。”李興斌說。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劉小東 陳思 攝影 隋翔 審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