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展如何進階?“老枝+新芽”凝聚向“新”
廣東是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擁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如何推動工業產業提質升級、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今天(16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了廣東東莞。
向“新”促“智” 新型工業化不斷推進
總臺記者 羅平章:我現在來到的位于廣東東莞的一家“隱形冠軍”企業,在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這里是制造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主要生產工業用微型刀具,也叫做工業機床的“牙齒”。現在,這些“牙齒”正在高速運轉下,對印刷線路板進行打孔。
我們來看一張剛剛完成打孔的板材,上面最小的孔,就是用這個直徑0.1毫米的鉆針打出來的,這么小的鉆針可能用手輕輕一碰就會折斷,但在實際應用中,它需要在3到4片的板材上進行打孔10萬次。我們透過背后的強光才能看清,在不到10平方厘米的方塊內就有3000個小孔。
在我們傳統印象中,刀具可能更多地用于金屬切割或者鉆探等,但我們在這里所見到的刀具卻是應用于更精細化的領域,比如我們常見的3C行業。有多精細呢?在數碼顯微鏡下把一根正常的頭發絲和鉆針放在一起,鉆針只有發絲的1/3到1/4粗細,如果我們再放大,會發現這么細的鉆針是螺旋紋,并且是雙刃的。它所鉆的孔越小,孔的間距越小,線路聯通能力更強,運算效率才能越高。
除了剛剛的鉆針,這里還有企業研發生產的銑刀、數控刀具、非標刀具等各類不同型號的產品,通過創新推動產品高端化,也讓企業成了行業內的“小巨人”和“單項冠軍”,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近20%。像這樣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廣東超過1500家,廣東也在不斷加大力度從空間、技術、資本等方面給予扶持,推動制造業企業在專業領域深耕、往價值鏈更高端提升。
在調研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產業的高端化,生產智能化、綠色化的特點也越來越突出。在生產車間,每一臺機床可以實現數十種不同刀具的柔性生產;同時應用AI和機器視覺,對刀具的刃面形態等進行監測,一旦發生誤差就可以自動調整,讓生產出來的刀具精度達到微米級別。同時,通過車間能源系統的智能調控,綜合能耗降低近10%,生產更綠色、高效。
近年來,廣東也在加快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次調研中也看到,一個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綠色工廠在加速涌現。比如,今天調研團來到的東莞以及接下來即將去到的深圳,都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試點城市,不僅聚焦先進制造業,也帶動更多傳統產業提質升級。
工業設備更新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在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的同時,廣東還堅持新老并舉,支持紡織服裝、食品等傳統產業加速轉型。作為制造業基地的東莞,傳統制造業占比較高,如何抓住新一輪工業設備更新的機遇、讓“老樹發新枝”?
總臺記者 劉潤澤:我現在位于廣東省東莞市的一家服裝企業,這里的產業線在經過工業設備更新升級后達到高效、智能的生產模式,助力企業提升生產效率達到27%,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促進產業不斷升級。
升級后的生產線實現了自動采集生產數據、計算生產效率,并做到生產全流程的實時可視化管理,產能從之前的每天9000件成衣增加到15000件。不僅效率大大提升,同時也使產線工人更輕松地駕馭各種新型裁剪工藝。
東莞通威服裝有限公司精益管理部副總監 何娟:我們的管理人員會把我們每一件產品的工藝生產方法在系統里面進行設定之后,我們就會用這個智能物流系統傳遞所有的產品,陸續經過,完成每一個工藝的加工環節,最后形成一件漂亮的衣服。
記者在走訪調研時看到,在東莞,不少像這樣的企業也在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隨著工業設備更新需求的增長,這家專門生產高端精密設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企業生產訂單量也不斷增長,也讓企業在持續的技術創新上更有信心。
東莞市凱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副總監 黎丹:“打鐵還需自身硬”,隨著進一步的改造升級,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的客戶端提升產品的品質,同時我們自身也會繼續加強產品的自主創新。
為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取得積極成效,廣東還加強工業設備供需對接,組織開展技術改造“百企千項”示范行動,引導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設備更新。今年一季度,廣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2.0%。
(總臺央視記者 朱繼華 陳旭婷 羅平章 趙晨 陳杰雄)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