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檔升級,傳統產業發力“新”浪潮
說起傳統產業,往往令人覺得不夠先進、不夠新潮。然而,行走先行區,一批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以智能化改造為手段的傳統制造業企業顛覆了這一刻板印象。
明亮的工廠里,一條條明黃色的機械手臂上下左右飛舞,焊接、組裝、切割;昏暗的礦井中,一座“島嶼”一樣的地面控制中心正對井下生產全方位實時監測……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浪潮中,傳統制造業企業不甘落后,它們銳意創新、提檔升級,用上新理念、新技術,持續推動產業煥新、躍升、蝶變,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產業升級之路。
傳統不傳統,看的是技術和創新
企業創新的背后,是一批走在前沿的企業家。無論是從無到有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還是穩定、高質、規模化的工業應用,企業的每一次創新突破都離不開企業家的艱辛探索。
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主體作用。“通過注射裝置,我們將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地層以下,使其與原油處于高壓混相的狀態,提高原油的流動性,從而提高原油的產量。”在全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上,勝利油田注汽技術服務中心二氧化碳項目部經理屈龍濤說。
傳統不傳統,不看產業,而是看技術和創新。CCUS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簡稱,即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產過程進行再利用和封存。CCUS可以實現石油增產和碳減排雙贏,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
“我們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致力于成為碳減排技術創新的策源地。”勝利油田CCUS項目部經理于法珍表示。搭上技術創新的發展快車,傳統產業煥發生機。2022年8月,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全面建成投產,捕集齊魯石化煤制氫工業尾氣中的二氧化碳,液化輸送至勝利油田驅油與封存。該項目可實現年封存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萬棵,是全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截至2023年底,勝利油田已累計封存二氧化碳60萬噸,增油5萬噸,開辟了集減碳與碳利用于一體的能源企業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擴量提質上下功夫,在轉型優化上花氣力,這是傳統優勢產業“向高攀登”之路。山東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地方煉廠,作為其中的領軍企業,山東東明石化集團在過去的幾年中相繼投建了兩大重點項目,掀起從傳統煉油向煉化一體化的深度轉型。在東明石化中央控制室內,東明石化總經理李濤講起這兩個項目的“前世今生”。
2018年,東明石化主動求變,注冊成立了勁海化工,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投資70.7億元籌建100萬噸/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利用上游煉油的副產品生產高端聚烯烴。借助該項目,東明石化從主要生產成品油,轉變為煉油與化工業務各占一半。
2023年,東明石化又迎來一個重大投資項目。“UPC項目采用東明石化與中國石油大學聯合研發的原油直接催化裂解制烯烴(UPC)技術,能夠將全餾分原油直接轉化成高附加值的乙烯、丙烯和其他化工原料,省去了復雜的原油分餾、加氫等工藝,突破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打破了全球石化行業現有工藝路線格局,為原油煉制、乙烯加工提供了全新技術路徑。”李濤說,該項目生產同等規模的烯烴產品,原油資源消耗降低約60%,每噸成本可降低1000—1500元,不僅有效破解了國內化工原料短缺難題,推動石化產業向下游和高端延伸,而且能夠顯著提高原油利用率。該項目有望在2025年年底竣工投產。投產后,年可實現營業收入170億元。
數字技改為制造業裝上“大腦”
在潮濕昏暗、環境復雜的礦井之下,外形像一座“島嶼”一樣的地面控制中心“智能操作島”,正在對井下生產實時全方位監測,實現在地面既可“看到”、也能“聽到”井下生產過程,通過便捷的人機交互讓地面生產人員及時、準確地優化調控工作面采煤工藝,再由井下設備依據決策自動執行,打造“地面規劃采煤、裝備自動執行、面內無人作業”的無人開采新模式。這一技術,正是由山東能源重裝集團天瑪電液控制裝備工程有限公司所提供。
“智能操作島是實現無人化智能采煤的控制中心,是行業首個全開放式地面采煤控制平臺,也是國內首個無人常態化生產工作面的核心裝備。”山東能源重裝集團天瑪電液控制裝備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昕介紹,目前,該技術已在國家能源集團榆家梁煤礦和陜西陜煤黃陵一號煤礦實現常態化示范應用,相關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為了更好為兗礦及周邊輻射的礦區等提供業務場景需求配套服務,去年11月,公司整體遷址到鄒城太平的兗礦智慧制造園區。”王昕表示,在智慧礦區方面,公司依托無人化智能采煤技術,從攻克行業技術難題入手,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不斷推陳出新,產品快速迭代,逐步成為煤礦無人化智能開采領域的領軍企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字技改為傳統制造業裝上了“大腦”。
火紅的鐵水在罐內翻滾,鋼鐵工人揮汗如雨……如今,在石橫特鋼集團,這樣的傳統鋼鐵生產場景已不復存在。一塊塊碩大的鋼坯,經過一系列自動化工序,定制生產出客戶所需型號的棒材型鋼。工人們坐在自動化操控室就能遠程煉鋼,隔著屏幕隨時提供生產指導。
“全廠最長的一條生產線近550米,生產工藝先進,全過程由計算機系統操縱,實現了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與生產制造的深度融合,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具有節約能源、節省人力、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石橫特鋼集團生產技術部部長張洪來說,2023年12月,石橫特鋼集團“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精品特種鋼全流程智能工廠”入選國家“數字領航”企業方向,該平臺實現公司可視化、數字化、智能化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智能化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產品質量和性能更加穩定。石橫特鋼集團通過“智能配煤”系統的應用,平均每噸焦炭可節約成本15元。
以延鏈補鏈強鏈走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
大型鍛造裝備整齊排列,操作機沿著軌道穿梭,工作人員輸入口令,數控火焰等離子切割機對偌大的鋼板精準切割,厚度、大小分毫不差……永生重工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內,各條生產線火力全開。
“我們生產的鍛造設備、精密鍛造件、精密鑄造件、高端工程機械底盤件等,適用于礦山機械、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等多個行業。”永生重工總經理薛煥春告訴記者,目前,永生重工已成為多家龍頭企業的主要供應商,因其生產零件質量高,還成為徐工集團的首家質量免檢供應商及獨家配套供應商。
推進制造業向全產業鏈延伸轉型,是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一環。永生重工前身是始建于1996年的濟寧永生重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轉型升級為涵蓋綠色鑄造、精密鍛造、鍛造母機、加工母機、熱處理技術裝備五大基礎產業的全產業鏈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我們意識到單一的工程機械零部件配套生產已經不能滿足發展要求,必須要有更高端的設備和完備的產業鏈條。2018年,企業開始了求變之路。”薛煥春說。
市場沒有辜負企業的創新和探索。“昨天下午剛有一套新設備發給客戶,由于可以根據客戶需要定制生產不同材質、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用途精密鍛造件的成套熱模鍛設備,永生重工生產的設備很受市場歡迎。”薛煥春說。
“循環”是薛煥春反復提起的一個詞。對永生重工來講,產業鏈的循環不僅節省了成本,也連接起上下游,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活力。
淄博鑫泰石化有限公司同樣是傳統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走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例證。
鑫泰石化按照“做大上游、帶動下游產業鏈生成,做精下游、穩定上游產能規模”的總體思路,投資180多億元建設烷烴綜合利用項目、綠色低碳烯烴一體化項目,打造一條“從原油煉制到基礎化工原料,再到高端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的特色產業鏈。通過打造完整產業鏈,以及淄博市內下游企業的區域資源互補,企業實現了節能降碳。“丙烷脫氫裝置中的副產品氫氣,可以供給上游的煉油生產線,從而停用原本的制氫設備,而區域內30余家下游企業,也為我們節省了物流費用。”淄博鑫泰石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鵬介紹,一年30萬噸丙烷脫氫可副產1.2萬噸氫氣,能夠全部回用到煉油中,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5萬噸,收獲經濟生態雙重效益。
(記者 董婉婉 王瑛琪 宮小昀 馬景陽)
升級也要量體裁衣
推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早已成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素養。行走先行區,一路走,一路看,一家家傳統產業企業,緊緊咬住“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提“高度”、增“厚度”、拉“長度”,共同推動山東傳統產業向上向新。
傳統產業從未停止過迭代升級。市場在變,產業發展趨勢也在變。對于任何一家傳統產業企業來說,如何立足自身特點和優勢,找準升級方向和路徑,塑強競爭新優勢,都是必修課。實踐早已證明,立足實際,量體裁衣,打好“特色牌”,走穩“務實路”,才能在提檔升級的道路上闖出一片新天地。
走進企業、觸摸脈搏,每家企業升級的方向與路數不盡相同,給人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有的在“專”上做文章,在所處行業領域深耕細作。泰石節能專注于玄武巖纖維節能制品的生產、技術研發和銷售,做到產銷量全國第一;華成中德將減速機制造加工精度精確到1微米,在海工裝備領域實現領先……這些企業擇“一尺寬”、掘“萬米深”,在細分領域挖深、做透、走高,塑強了自身在產業鏈條上的話語權,更為產業提檔升級匯聚了合力。
有的縱向延鏈、橫向拓鏈,在產品多元化上下功夫。鑫泰石化,以煉油為基礎,開拓出苯酚、丙酮、雙酚A、聚碳酸酯、聚丙烯等產品,實現了從“小油頭”到“大化身”的轉變;中裕點“麥”成“金”,讓1粒小麥實現“600變”,成功切入生物醫藥等新賽道。拓展多款產品線,滿足客戶不同層次需求,既助推了產品升級,又增強了企業韌性,還為再次迭代升級積累了技術。
有的注入新生產要素,與原有生產要素進行創新型配置,重塑了企業的肌體和優勢。永生重工,引進全球最先進的鑄造、鍛造生產線,能耗降低33%,排放減少48%,產能提高56%,實現了節能減排;石橫特鋼,向智能化進發,打造一鍵煉鋼、智能軋鋼等多個數智化應用場景,實現了安全管控和節本增效。
傳統產業是山東的“家底”,規模總量大、行業帶動效應強。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因企制宜,科學研判升級方向和路徑,實事求是走好自己的路,山東自然會迎來傳統產業的加快煥新、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
(記者 劉帥)
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
□ 王鵬
山東是工業大省,冶金、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等優勢傳統產業,鏈條完善、配套完備,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同時,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不同領域策略有別,傳統產業旨在提質增效、新興產業貴在培育壯大、未來產業重在破冰搶灘,做到龍頭引領、梯隊協同。
科技創新好比“活水”,制造業好比“良田”,兩者不是“或”的關系,而是“并”的關系。只有不斷強化技術創新,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才能將科技創新的優勢加速轉變為產業發展的勝勢。
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傳統產業探索出了向高端發展的新路徑。比如,石橫特鋼大力發展鋼鐵產業低碳技術,加快低碳轉型,優化用能與產品結構、產業協同處置等技術,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碳排放強度、噸鋼能耗、污染物排放等逐年下降。未來,應繼續建立完善的研發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以減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和成果綠色轉化工作。
借助人工智能對生產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環節的賦能改造,可實現提質增效,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兗礦能源智慧制造園項目是山東省2022年重大實施類項目,項目使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打造燈塔工廠、綠色工廠、智慧園區示范標桿。人工智能為傳統產業突破綠色發展瓶頸和上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推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是今后升級改造的方向。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