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陽鎮:細碎田地可生金 看“小田并大田”的宿樓實踐
2020年以來,肥城市汶陽鎮堅持抓跨村聯建、抱團發展,組建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聯合黨委,領辦聯合社帶動合作社,以“深挖土地增收潛能”為突破,以“增面積、提質量、促增收”為目標,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促使基本農田向“優質、集中、連片”的方向發展,力促遍地開花、全域推進,全力做好汶陽田金土地文章,聚力打造黨委領辦聯合社“汶陽樣板”。
宿樓村共有349戶、1023人,耕地面積1429畝,黨員32名,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1.9萬元。近年來,宿樓村堅持以夯實黨建為基礎,以矛盾糾紛化解為抓手,以壯大集體經濟為重點,樹威信、聚人心、促發展,依托支部領辦合作社,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不斷推動集體村民雙增收。
整合土地資源 做到變零為整
2020年,宿樓村搶抓全省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模式的契機,迅速注冊成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嚴格制定規章制度,委托第三方進行財務管理,將合作社各項事務納入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范圍,按規定公示公開工作內容,確保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規范運營,取得黨員群眾信任。

?
在鎮聯合社的帶領下,宿樓村積極探索學習“小田并大田”發展模式,2022年,流轉土地365畝納入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為使土地“成方連片”,發展規模種植,村黨支部在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對部分土地進行置換調整。主要是將離村莊較近、交通便利、澆灌條件好的優質土地,與合作社經營管理土地范圍內的散戶進行置換調整,將離村較遠、交通不便的土地整合成方,由合作社種植管理。調整完成后,合作社管理的土地大致形成5塊成方連片土地,極大方便了機械化種植,同時,多丈量出土地約10%,再加上合作社采取的“減壟增地”種植模式,又使土地增加約10%,共計增加土地60余畝。
創新管理模式 激發工作動力
圍繞“聯合社抓引領帶動、村級社抓生產落實”的工作思路,在土地種植管理上,宿樓村大膽創新、科學管理,采取“責任分包到個人,產量與工資掛鉤”的模式,片區黨委把方向,合作社管經營,分管支部委員和合作社管理人員共同負責合作社日常經營管理,5個地塊分別明確地塊責任人,真正做到管理科學化、種植精細化、利益最大化。5個地塊根據區位、水澆情況進行劃分,由村內積極參與且種植經驗豐富的人員自行認領管理。

?
為調動地塊責任人工作積極性,工資采取“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的形式進行發放?;A工資主要包括:地塊管理費每年50元每畝,灌溉每次20元每畝,打藥、施肥每次5元每畝,修補地頭、地壟每年10元每畝。其中,種植所需的化肥、農藥等農資和機械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灌溉、打藥由黨支部、合作社管理人員與地塊責任人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冃ЧべY主要包括:根據合作社和地塊責任人協商確定的任務畝產,每畝產量超過任務畝產、但不足100斤的,當季地塊責任人所種植地塊利潤與合作社三七分成;每畝產量超過任務畝產100斤以上的,當季地塊責任人所種植地塊利潤與合作社七三分成;未達到任務畝產的,按比例在地塊責任人基礎工資中扣除。在任務畝產的確定上,合作社設立“對照田”,由合作社自行種植管理約60畝,平均產量作為地塊責任人任務畝產確定依據。
開拓經營思路 實現互利共贏
片區聯合社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統籌調配社內農資、農機、農技等各項資源,為成員社及大戶實現更好發展提供精準服務,逐步形成從良種、農資購進到機械化管理再到銷售和品牌打造的全程化服務。在土地經營方面,宿樓村與山東農業大學積極合作,承接育種試驗任務,種子由山東農業大學提供,培育出的種子由其高于市場價格全部收購?;?、農藥等農資與鎮黨委領辦聯合社合作,農機與農機公司合作,價格低于市場,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利潤。在收益分配方面,每年利潤的30%留在合作社作為發展基金,40%交付村集體作為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剩余30%作為分紅發放到戶。2023年,合作社刨去成本后利潤約為19萬元。根據分配規定,合作社留成約5.7萬元,村集體增收約7.6萬元,入股村民分紅共計5.7萬元。由此計算,入股村民除了每畝可拿到固定土地流轉費850元外,每畝還可享受額外分紅約156元。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運作,集體有了資金發展民生事業,群眾不僅增收還享受到了發展成果,真正實現了互利共贏,助推鄉村振興。

?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