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城市文旅之光 探索文旅流量之源
點亮城市文旅之光 探索文旅流量之源
“打開文旅新市面”共話文旅品牌建設之道
“文旅產業助力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城市如何立足特色文旅資源打造‘新名片’”“網紅達人助力打造城市IP”……5月11日至12日,以“打開文旅新市面”為主題的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文旅品牌推介會,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成功舉辦。
莫干山麓,來自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文旅部門、文旅企業的嘉賓和文旅網紅代表等分析行業發展,推介文旅資源,共話文旅品牌建設之道。
一堂“文旅網紅IP打造公開課”
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哈爾濱,到“一碗麻辣燙帶火一座城”的甘肅天水;從“小城大流量”的貴州榕江,到“如詩如畫,醉美康巴”的四川甘孜……近年來,不少城市依靠各自特色資源火爆“出圈”,在網絡上持續形成聲勢。如何打造文旅網紅IP?與會嘉賓“現身說法”,共同講授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現場“公開課”,分享新媒體助力地方文旅“出圈”的經驗。
擁有360多萬粉絲的四川甘孜州政協副主席、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劉洪,是國內最早的“網紅文旅局長”之一。談起自己的“出圈”過程,劉洪坦言很“意外”。當初也有過困惑和顧慮,但從事文旅工作30年,直覺告訴他,“甘孜文旅必須抓住新媒體風口”。
2020年拍攝茶馬古道川藏線系列短視頻,視頻傳播量超1.8億次,成為甘孜文旅的首個“爆款”;扶著96歲的老紅軍,拍攝重返瀘定橋;穿著從劇組借來的服裝,重現十八軍筑路歷史……3年來,在劉洪和甘孜文旅的共同努力下,很多人慕名到甘孜打卡。
據甘孜州相關部門統計,近幾年“劉洪”二字關聯的“甘孜文旅”各類信息累計傳播量已達350億次。2023年,甘孜全州旅游人數首次突破4000萬。這讓劉洪切身體會到新媒體時代“網紅IP”對地方旅游巨大的撬動作用。在本次活動現場,他分享了甘孜把握新媒體時代機遇、抓住“網紅經濟”風口打造差異化文旅產品的最新探索。
一碗飄香的麻辣燙,是天水人唾手可得的快樂,也“燙”走游客對于天水“偏僻”“資源匱乏”的固有印象,升騰出物產豐饒的嶄新形象。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星杰認為,很多人因為麻辣燙來到天水旅游,但最終會被天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所吸引。“始于尋味,興于游玩,成于文化。”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國文化等五大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民俗民間文化,才是天水讓游客流連忘返的關鍵所在。
“網紅”如何變“長紅”
從去年底到今年春天,冰雪旅游帶動黑龍江哈爾濱市迎來了久違的“高光時刻”,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元旦3天假期,哈爾濱冰雪旅游火爆“出圈”。許多人都很好奇:為什么是哈爾濱?為什么是這個時間點?
在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場監管處處長劉雪林眼中,“爾濱”成為“頂流”背后,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北京冬奧會延續的全民冰雪熱和加快復蘇的經濟活力,造就了冰雪旅游千載難逢的“天時”,而哈爾濱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遇窗口;地域特色和不可復制的冰雪產品,是哈爾濱的“文化芯片”,造就了“地利”;而最關鍵的“人和”,劉雪林用了八個字總結,“何以‘爾濱’?唯有真誠。”
凍梨擺盤、教堂蛋糕、烤地瓜配勺、豆腐腦撒糖、地下通道鋪設防滑地毯、索菲亞教堂廣場搭建溫暖驛站……哈爾濱全城開啟的“寵客”模式,最大限度滿足游客需求,全方位提升了旅游服務品質。
下一步,“網紅”如何變“長紅”?冬季之外的哈爾濱,是否還能繼續火爆?劉雪林表示,今年哈爾濱已提前布局籌劃“超長避暑季”,“25度的‘爾濱’誠邀四海賓朋,來赴夏日之約”。
在活動現場,面對同樣提問的,還有貴州榕江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學敏。不少嘉賓都非常關心貴州榕江“村超”未來的發展方向,甚至有嘉賓直接提出“村超的流量到底能否延續下去”的疑問。
“出圈不是目的,創出新路才是追求。”陳學敏表示,榕江縣早在“村超”策劃初期,就系統謀劃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用“神秘多彩民族文化+全民足球氛圍+新媒體運營”推動榕江“村超”出圈;第二步,用“各地美食+民間足球友誼賽+村超風口流量共享”點燃全民足球氛圍;第三步,“以足球為媒+讓文化搭臺+用經貿唱戲”,將“村超”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國際傳播足球外交民間交往的文化平臺。
“第一步、第二步已初步實現,榕江現在正在努力走好第三步。”陳學敏說。
打開文旅“新市面”,要“敢吆喝,會吆喝”
當前,我國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供需兩側持續發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業態、新模式、新供給加快涌現,推動文化旅游需求集中釋放。如何進一步激發城市消費新活力,打開文旅“新市面”?
“一個城市要想在文旅產業上有所作為,除了發揮好自身優勢,還需要找準定位,精準發力,特別是加大品牌宣傳,激發IP效應。”在開幕式系列活動現場,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會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首映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既要練內功、亮優勢,也要敢吆喝、會吆喝。用誠心吆喝,用巧勁吆喝,用多種新技術手段來吆喝。”
文旅產業如何才能出質量、出品牌、出IP?原國家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志發認為,必須將文旅產業納入“五位一體”發展全局,使其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才能在實現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則從歷史文化角度,解讀文旅IP的文化內涵,“東晉王羲之寫下《蘭亭集序》,是紹興山水審美的代言人;宋代王正功寫下‘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是影響力最大的城市廣告;香港回歸之時唱響的《東方之珠》,讓‘東方之珠’成為這個歷經滄桑的城市最有代表性的符號。這樣的創新創造仍在持續著,并且成為打造城市品牌的基礎。”孫若風認為,應充分發掘豐富城市品牌內涵,提煉城市“IP”,用故事、想象、情感、共鳴,增強人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
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周志方分享了流量時代文旅人面臨的新困擾。他認為,促進文旅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從“高品質獲得感”入手。這種“高品質獲得感”,應包括熱情奔放的快樂、身心療愈的愜意、品味煙火的舒適、友好互動的和諧……“既是從人民的需求出發的,更是要通過創新創造引領需求的;既要體現高品質,更要體現惠民性;既要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揚長補短,也要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
“微短劇+文旅”,通往流量的“星際列車”
“文旅品牌承載著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服務品質以及游客體驗等多重元素。它不僅是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廣手段,更是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有效途徑。”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郝戎表示,文旅融合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更是一種文化使命。“中央戲劇學院有責任也有義務擔當起這樣的使命,培養更多優秀的戲劇影視藝術人才,也期待在文旅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與各界攜手合作。”
會上,不少嘉賓聚焦影視作品,特別是“微短劇”為文旅帶來的更多可能性。“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隨著影視作品的熱播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今年4月,演員喬杉主演的電視劇《乘風踏浪》在網絡視頻平臺和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播出,提升了故事背景所在地遼寧葫蘆島興城市的知名度。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小長假,葫蘆島市接待游客2816萬人次,同比增長90.56%,旅游收入20.72億元,同比增長94.27%。
“優秀影視作品實現了與城市旅游的有機融合,通過精美的鏡頭語言,展現地方美景、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美食等,對取景地城市的文化、旅游業發展有非常明顯的助推作用。”喬杉說。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微短劇作為新興的文化產業形態,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從東北的哈爾濱到貴州的榕江,無不通過獨特的文化和短視頻的傳播而出圈。這兩大領域的結合,必將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從而帶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容量短劇精品短劇負責人朱子洋斷言,“‘微短劇+文旅’,是通往流量的星際列車。”
“東方100”項目總制片人李宇楠介紹,文旅與微短劇的結合,通過“小切口”“小故事”呈現“大主題”,推動內容升級、制作升級、品質升級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作為創作者,我們要創作出有溫度、有品質、有煙火氣的中國故事,推動文旅產業的繁榮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上升267.65%,預計2027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1000億元。微短劇時長短、投資小、創作快、題材和體裁靈活多樣,對宣傳和發展地方文旅有很強的拉動性。
緊抓當前微短劇發展風口,新華每日電訊聯合中央戲劇學院、容量短劇,以新媒體、新平臺,積極布局微短劇新賽道。會上,三方共同發起“跟著微短劇游大美中國”創作計劃,從新時代的成就變革中取材,提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共鳴性的城市精神內涵,展現新時代城市之美、生態文明之美和人民奮斗之美。
活動現場,黑龍江哈爾濱、甘肅天水、貴州榕江、四川甘孜等地方文旅部門分享了打造文旅品牌的經驗。會上,主辦方還發布了“2024世界莫干山大會·文旅品牌推薦城市”入選名單,并官宣了首批“文旅品牌推薦官”入圍名單。(記者劉小草)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