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苑丨感悟泰山
□苑勝龍
久居泰山,相伴卅載。歲月如梭,感悟良多。
清朝的阮元曾言:“岱宗,乃宗岳也。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回首洪荒之初,泰山尚是一片浩渺無垠的海洋,波瀾壯闊,如同生命的起源般神秘而遼遠。直至距今25.5億年前,魯西地區歷經翻天覆地的造山運動,古老的泰山猶如一位巨人,巍然崛起于天地之間,成為支撐萬物的脊梁。歷經數次的沉浮變遷,在約6000萬年前的新生代初期,泰山再次迎來了巨變。斷裂帶的巨大抬升,持續了長達3000萬年,塑造出泰山紅門、中天門、南天門等三個階梯式攀巖的壯麗景觀,令人嘆為觀止。而在距今1萬年至8000年間,地球進入了前冰消期與回暖期,泰山作為黃河下游的天然制高點,完成了從“天下之中”到“四海之中”的滄桑轉變。泰山,這座雄偉而質樸的山岳,以其古樸蒼勁的外貌、堅硬的質地和沉穩的基調,給人以“大”與“穩”、“壯”與“重”等視覺與心理感受。它不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多種高尚人格及其價值體現的載體。
泰山的獨特地勢和顯著地質特征為其增添了神秘與莊嚴。考古資料揭示,以泰沂山系為核心的海岱東夷文化圈,從扁扁洞類型文化遺存到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文化遺存,均凸顯了泰山在魯中南汶泗流域地區的獨特地位。這些文化遺存不僅展現了東夷集團的文化基因,更記錄下了先民對泰山祭祀的虔誠。莒縣陵陽河、諸城前寨、寧陽于莊、皖北尉遲寺和蒙城等遺址出土眾多相同的大汶口文化陶尊及“日火山”等刻畫符號,正是史前東夷人對日崇拜和神山崇拜的生動體現。其中,泰山腳下的寧陽于莊出土的陶文“日火山”組合形式,更是對寧陽北面海岱地區最高峰——泰山的敬仰與崇拜的象征。此外,在泰山周邊的臨沂大范莊、五蓮上萬家溝、沂南羅家圈峪、海陽司馬臺以及鄒城、曲阜等地的山區石縫中發現的玉石牙璋等祭山遺存,也證明了至少在“古國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太昊之時,祭山傳統就已形成。虞舜時期,文獻對此已有詳盡描述。《尚書·舜典》首次以文字的形式揭示了泰山柴望禮制的莊重:“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那時,祭山尚未有固定的山體對象,祭山物化禮器與形式也在不斷變化,但泰山在先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及其向泰山聚攏的趨勢卻悄然顯現。因此,祭山、祭日之舉,成為東夷先民追求光明、向往天地的先聲。“日火山”組合的圖像符號,成為海岱地區萬眾敬畏泰山的重要標志。泰山“夢天捧日”的行為,成為人們對光明追求的寄托,亦彰顯著人類對自然與神靈的敬畏與虔誠。宋代之后,人們便由此借助泰山之力,在“石敢當”之前添加“泰山”二字,使“泰山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止風邪、避氣煞、永樂安康之功能越發威力無比、更加法力無邊。如今,泰山更成為國內外游人“登山觀日出”的圣地。
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同一部厚重的歷史長卷,鐫刻著歲月流轉中文明的痕跡與智慧的火花。資料顯示,“河南境內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就達到30多處……大汶口晚期至龍山前期的玉石牙璋也傳入了中原地區……到夏代偃師二里頭遺址則出土了個體更大、造型更復雜精美的牙璋。”在大汶口文化大規模西進中原的壯闊背景下,起源于魯東南及可能的魯中南一帶的祭山傳統才傳入中原地區,并在那里煥發出更為璀璨的光芒。這種夷夏、夷商等多元文化的長期交流與融合,使泰山因其與東方文化的緊密聯系而被中原地區的人們所接納,并一直持續到秦漢及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更逐漸演變成為不同地域、信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懷與虛懷若谷的氣度,向著更加綜合與成熟的方向發展。泰山“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不僅成為人們超越自我的源泉,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鮮活展現。
泰山,作為東方的璀璨標志,不僅是自然與文化的完美交融,更是政治與信仰的崇高象征。自東周以來,泰山便成為諸侯國會盟、祭祀的神圣之地,先后為越、齊、燕、楚等諸侯國所尊崇。海岱地區陰陽五行學說以及稷下之風的影響,賦予了泰山深厚的生命色彩,使之成為大山崇拜、東方崇拜、太陽崇拜、天地崇拜、生命崇拜的集大成者,成為各諸侯國必不可少的重要祭祀之所。1954年,于泰山腳下發現的“長方形窖藏”中的銅器和鐵盤,便是諸侯國對泰山敬畏、期許與祭祀的實物佐證。而《史記·封禪書》中記載的七十二位帝王祭祀或封禪泰山的傳說,更是將泰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推向了巔峰。盡管這些帝王真正親臨泰山祭山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泰山作為政治與文化的象征,地位日益凸顯。特別是秦始皇的“泰山封禪”,更是將泰山推向了政治與文化的高峰,使其成為大一統中國的“萬岳之尊”“鎮國之岳”。自此以后,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百姓香客絡繹不絕地穿梭于泰山,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包括“秦李斯小篆”“張遷碑”等近2000處碑碣刻石,“岱廟”“碧霞祠”等20余座古建筑群及《道藏》《玉音仙范》等4萬余古籍典冊等遺跡遺物,同時還孕育了“泰山封禪與祭祀習俗”“泰山東岳廟會”“泰山石敢當習俗”“泰山皮影戲”“泰山傳說”“泰山道教音樂”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這些,為泰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窮的魅力,使其成為一座享譽海內外的“宗教山”“民俗山”“政治山”“文化山”,更是一座令人敬仰的“精神山”。
泰山,宛如一位充滿睿智與力量的長者。它所蘊含的“絕地天通”“天下之中”等宇宙觀念,“天人合一”“包容萬物”等社會觀念,以及“祭祀”“封禪”等宗教觀念,都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這些觀念與泰山的歷史演變進程緊密相連,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層、最悠久的文化基因。泰山,這座巍峨的山脈,每一塊巖石都銘刻著先人的智慧與榮耀,每一片綠葉都低語著千年的守候與探尋。泰山不僅是中華多元文化的集約體,更是泰山精神的象征。在泰山之巔,人們感受到“雄重盤礴”的厚德與崇高,仿佛能夠觸摸到天地之間的那份堅韌與傲骨;在泰山的懷抱中,人們體會到“捧日擎天”的追求與堅守,那是對光明和希望的永恒向往。“有容乃大”的胸襟與姿態,正是泰山“三教尊一山”等包容萬物之真實寫照;“登峰造極”的氣概與豪情,則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國泰民安”的永恒與冀愿,更是泰山精神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承載著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祝福。而那些諸如“會當凌絕頂”“重于泰山”“登高必自”“從善如登”“不見泰山”等石刻的人生格言,不僅是對泰山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流淌在萬千大眾血脈里的智慧與力量。它們時刻提醒著人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應保持那份優良品德與道德,以及持之以恒、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人生操守與精神風貌。
泰山,一座地理上的高峰,一座文化上的圣地,一座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家園!
結緣泰山,不虛人生!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