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憶古村落 | 杏梅樹下、老井旁 山村“尋味”慢時光
“歸來何事添幽致,小院庭前自煮茶”。直面青山,坐擁滿樹繁花,在石頭房的民居里,享輕煮時光慢煮茶的悠閑,品百年古村落的文化意蘊……新泰市龍廷鎮掌平洼村,這處過去大家眼中的“土疙瘩”,近年來,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和杏梅資源,變成了“紅色+綠色”“生態+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旅游村莊,驚艷四方。游客們紛至沓來,想要成為這山水田園處、阡陌村莊里的“村里人”,掌平洼村也成了大家向往的詩和遠方。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初夏時節,三面環山的掌平洼村,樹林蔥郁,千畝坡嶺,林果掛枝,微風中飄散著淡淡的果香。走進村莊,依山而建的石屋錯落有致,一棵棵老樹靜靜佇立墻側。石墻上斑駁的印跡,老樹上蒼勁虬曲的枝干,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深厚。這里不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卻有著桃花源般的古樸純凈。
掌平洼村位于新泰市龍廷鎮東北部,于明朝洪武初年建村,西靠綿延數公里的九頂鳳凰山,因四面環山,中間洼地形似手掌,故而得名。由于村里多為山地,土地瘠薄,昔日的掌平洼是一個四鄉八鄰皆知的貧困村。20世紀90年代初,依托山勢,村里開始大規模種植杏梅。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推動下,小小杏梅為掌平洼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們全村共發展種植1200多畝杏梅,年產干鮮果700萬公斤。杏梅產業已成為掌平洼村遠近聞名的形象名片,掌平洼村也成了江北杏梅第一村。”掌平洼村村委會主任劉付強說。
在掌平洼村,除了杏梅,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一口20世紀60年代挖掘的老井——盤龍古井。古井原為抗旱而建,掌平洼村歷時十年,用工25萬余個,開挖土石3萬立方,硬是在山地開掘出口徑18米、井深26米的螺旋井。因井內108級臺階呈螺旋狀下降,又名螺旋井。這口井也成為掌平洼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百折不撓、迎難而上的見證。
時過境遷,螺旋井早已失去了灌溉作用,但掌平洼村的人還喜歡圍聚在老井周圍打發時間,有賣村里土特產的,有賣從地里挖出的野菜的,還有賣家里蒸的地瓜面窩窩頭的。趕上沒有游客時,大家湊在一起打牌、拉呱,日子過得十分愜意。“現在村里的日子好了,不僅油杏賣到了全國各地,一年到頭來村里旅游的人也多著哩。我們在老井旁賣點土特產,還能出點力,給家里補貼點家用呢。”村里84歲的曹安仁老人說起村里的變化滔滔不絕。
一口老井,一種精神。掌平洼村是革命老區,是一片浸染了革命前輩鮮血的紅色土地。1947年2月至5月間,陳毅和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先后發起萊蕪、泰蒙、孟良崮等重大戰役,其間,陳毅曾三次進駐新泰龍廷,落腳到掌平洼村,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革命故事。近年來,掌平洼村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歷史,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起龍廷革命歷史紀念館,為掌平洼村發展紅色旅游注入了“活水”。
依托特有的油杏、螺旋老井、紅色文化等資源,掌平洼村積極開發鄉村旅游業,于2014年成立了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保持山區原始風貌和農民生活方式兩不變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根據“一房一文化,一院一主題”的文化理念,共修繕整理56處房屋院落用來發展旅游業。同時,掌平洼村拓寬硬化6公里環山路,串聯起杏梅采摘園休閑體驗區、梯田風景區,打造了集賞花、采摘、觀老井、吃農飯為一體的鄉村特色旅游,在全省叫響了“杏梅古村落”鄉村休閑旅游品牌。
如今的掌平洼村,每年迎來游客10萬多人次,實現年旅游綜合收入達到600萬元、村集體增收40萬元、人均收入突破1.8萬余元。對于下一步村里的發展,劉付強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我們將繼續做好研學基地建設,計劃建設特色民宿暨接待中心,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產業,努力打造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特色村。”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楊文潔 審核 聶艷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