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聚,競逐新能源新材料賽道
一臺LNG動力新能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傳統船舶降低近30%;一塊顏色亮麗、金光閃閃的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組件,太陽能轉化率突破18.1%,高出國內其他企業近4個百分點;一種蜂窩陶瓷,填補了國產空白……
新能源新材料是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其創新發展深刻影響著諸多相關產業。4月22日至30日,記者跟隨“行走先行區 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東營、臨沂、棗莊、濟寧、聊城等市。記者看到,各地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集群加速聚集,產業發展難題接續取得突破,眾多項目落地生根,開辟出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科技創新,為綠色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用于電子元器件領域的納米級碳酸鋇、五顏六色的陶瓷墨水、氧化鋯材料制作的假牙、鋰電池隔膜……走進位于東營市的山東國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國瓷”),展館內陳列著該公司諸多新材料研究的應用成果,高端、綠色、低碳,是其主要特點。
一個個圓柱體模樣的蜂窩陶瓷格外引人注意。“這樣的產品,主要用于汽車尾氣凈化催化、顆粒捕集、廢氣處理等,是一種陶瓷載體材料。”山東國瓷科研管理中心總經理朱恒說。長期以來,全球蜂窩陶瓷載體以國外產品居多,隨著汽車尾氣排放標準不斷提升,國產蜂窩陶瓷產品在“國六”標準汽油車市場屬于空白,在“國六”標準柴油車市場份額占比不足1%。
要想打破國外壟斷,就要攻克技術短板。“這些年我們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成功突破薄壁直通式載體和高性能顆粒捕捉器技術短板,解決了本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朱恒說。山東國瓷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水熱法生產氧化鋯和氧化鋁納米粉體的企業,從這項關鍵核心技術開始,經過近20年的發展,公司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了納米技術、配方技術、增韌技術等7項關鍵核心技術,擁有9項核心產品。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技術在全省各地不斷落地、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在雄安新區,第一高樓“001大廈”正拔地而起。這座大樓穿著一層“節能”外衣,采用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將屋頂、幕墻等鋪滿光伏板,依托高效、可靠、智能的光伏發電系統,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這層“外衣”的提供者,正是位于臨沂市蘭山區戰新產業園的曜靈時代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生產項目。曜靈(廣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章良懿說:“相比國外的最高金色BIPV轉化率16.5%,我們的BIPV組件轉化率已突破18.1%、邁向20%。”
做到國際領先,得益于先人一步的技術布局。臨沂市招引曜靈時代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生產首席技術專家團隊入職臨沂大學,支撐臨沂光伏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此外,曜靈時代牽頭與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學等合作組建6所聯合實驗室,支撐異質結電池、鈣鈦礦電池產業化生產核心技術攻關。
聚鏈成群,釋放產業集聚新動能
4月25日上午,一場春雨過后,渤海灣畔天藍海湛,站在東營廣利港碼頭向海面遠眺,依稀可見渤中海上風電基地(以下簡稱“海上風電基地”)的風電機組,葉片在海風的帶動下旋轉,源源不斷發出“綠電”。
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海岸線綿長、海域面積廣闊等資源優勢,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數據顯示,至今年底,全省海上風電裝機總規模有望突破600萬千瓦。
從內陸腹地到港口再到渤海海域,東營市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圖譜”日益清晰。在廣利港碼頭,記者看到成排的葉片、主軸、塔筒等風電組件堆放于此,等待“出海”。港口是大型海上風電裝備運輸必不可少的基礎配套設施,為了進一步滿足風電大型裝備的出運需求,廣利港區通用碼頭開始進行二期工程建設,打造山東首個“風電母港”。
“新碼頭岸線長度337米、縱深長度500米,堆場面積約16萬平方米,將新建2個萬噸級通用泊位。配備大件專用起重機,為海上風電裝備提供裝船下水服務,滿足海上風電基地建設需要。”廣利臨港產業園公司港產城融合發展部一級主辦楊帥介紹。
背后的陸域腹地,一批產業鏈上下游項目正在產業園內聚集。金雷重裝投資的海上風電核心部件數字化制造項目正是其中之一,企業主要生產主軸、輪轂、底座等高端風電核心部件,全球市場占有率超35%。
以資源帶產業,以整機帶配套。據介紹,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480億元,精準布局海上風電主機及大部件生產、核心部件和關鍵材料生產、海上風電裝備測試認證3大基地,目前構建起從風電主機到葉片、樁基、塔筒等零部件,再到纖維、樹脂等生產材料的海上風電裝備全產業鏈,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突出鏈式思維,努力完善新興產業鏈條、健全產業體系,形成配套優勢、集群優勢,這與棗莊市鋰電產業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在位于棗莊的吉利欣旺達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伴隨著自動化生產設備開足馬力、高效運轉,全新產品BEV173Ah鋰電池正源源不斷下線,將裝載于沃爾沃、極氪等高端車型。
這一項目是兩家500強企業的“強強聯合”:由世界500強吉利控股集團和中國500強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總投資50億元,主要建設年產30萬套混合動力電池及10GWh純電動力電池。
“項目填補了棗莊混合動力電池領域的空白。”棗莊高新區經濟發展局資深主管梁琪說。吉利欣旺達充分整合吉利集團整車制造優勢與欣旺達動力電池制造優勢,可共享雙方供應鏈資源,帶動相關配套供應商、生產商進駐棗莊,構筑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在吉利欣旺達項目的帶動下,又有8個產業鏈上的企業落戶棗莊。目前,當地已形成從鋰電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4大關鍵材料到電池制造、檢驗檢測、終端應用、拆解回收的完整產業鏈條。
勇闖新路,瞄準市場搶灘布局
在棗莊,記者見到一臺5噸重卻沒有駕駛室的裝載機,工作人員正坐在辦公室對這臺裝載機進行遠程操控。這是博雷頓(山東)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最新一代無人駕駛純電裝載機,適用于高溫、高壓、懸崖、隧道、有毒氣體、高輻射等高危區域長時間工作,開創了智能裝載作業新模式。
這家成立于2016年的年輕企業,瞄準的是一條嶄新的細分賽道:專注于新能源重卡研發制造、無人駕駛,以及智能充換電解決方案,打造了全國首座新能源工程機械智能工廠。2023年,企業銷售394臺純電裝載機,實現產值2.54億元。“全國每3輛純電動裝載機,就有一輛產自博雷頓。”生產負責人路敦安介紹。
越來越多企業站上綠色低碳“風口”。1022臺中通客車出口沙特、與新加坡簽訂120輛中通新能源客車采購協議、48臺中通純電動城市客車正式交付葡萄牙、100臺定制校車正式交付多米尼加……這是位于聊城的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交出的成績單。一季度中通客車累計出口客車1718臺,同比增長110.8%,迎來出口“開門紅”。
站上“風口”,離不開對市場的前瞻研判。“我們針對市場需求不斷嘗試適應性改進,實現產品的高可靠性和高適應性。”中通客車客車研究院副院長楊磊表示,中通客車是國內最早進行新能源客車技術研究的企業,并將新能源列入長期發展戰略。持續向新,近幾年公司還開啟了氫燃料客車的研發,與國內氫技術研究較早的知名院校開展合作,擁有了氫燃料電池客車完整的產品體系。
在位于濟寧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新生產的90米LNG動力集裝箱船已見雛形。“與柴油船相比,新能源船噪聲小、污染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近30%,氮氧化物、硫化物和微小顆粒物的排放也大大減少。”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質量管理部副部長柏小明介紹。
“新能船業推出了67.6m、80m、90m標準化船型,這就像知名汽車品牌的主銷車型一樣,通過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迅速搶占市場,將‘以銷定產’的傳統模式轉變成‘以產定銷’的新模式。”柏小明說,不僅如此,企業在生產滿足大部分船東使用需求的通用船型的同時,接受船東個性化的改裝需求,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瞄準細分領域,加快搶占綠色低碳產品市場份額。
(記者 于新悅 修從濤 張煥辰 本版圖片由記者 湯梾埠 馬海燕 張子良 通訊員 李恒發 提供)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