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學費,面向山東省內學生!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為基層文保事業添磚加瓦
? ? ? ?在國家高度關注和重視之下,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今天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刻。在大眾眼中有些神秘、“冷門”的考古學,如今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
近日,山東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祭出一個創新舉措:將免學費定向培養300名文物全科人才,由山東大學具體實施培養計劃。每年錄取約60人,5年完成該計劃。? ? ?
面向省內學生,由山東大學定向培養
根據《山東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工作面向山東省內高考生,每年培養不超過60名,5年時間共計培養不超過300名。考生成績需達到山東及招生高校相關分數要求,并承諾畢業后到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工作不少于5年,重點向9個文物大市、20個文物大縣傾斜。
《辦法》規定,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由山東大學面向全省實施,招生專業為考古學。在校學習期間所需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補助,由省財政按每生每年10000元的標準單獨足額及時撥付高校。其中,生活補助經費標準為每生每年2400元(每月200元,按12個月計),由學校足額發放給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生。
需要注意的是,定向培養的文物全科人才入學后不得轉學和轉專業。在培養期和服務期內,定向培養的文物全科人才不得參與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或報考全日制研究生。文物全科人才畢業后要按照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有關要求和定向培養協議到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工作,入職時簽訂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合同,納入事業編制管理,最低服務年限為5年。
山西免費定向培養文物全科人才系全國首創
其實,山東并不是第一個推出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舉措的省份,早在2022年,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門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通過定向招生、免費培養、定向分配,為縣以下基層文博單位輸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確保他們入職后有編有崗。這一基層文保人才的創新培養方式,在全國屬于首例。
一石激起千層浪,山西的這則通知引發高校考古專業師生的廣泛關注。而在網友點贊的背后,是山西作為文物大省面臨的文保壓力。
山西是文物資源富集的大省,現存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排名第四。現存古建筑28027處,也名列全國前茅,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木結構古建筑500余座,占到全國80%以上。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程書林指出,山西文物的基本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品質高,保護任務繁重,安全壓力巨大。
正因如此,培養文物全科人才的意義才顯得格外重要。
據此,山西省文物局會同山西省教育廳、山西大學專門制定了針對性較強的培養方案,2.5年用于理論學習,1.5年側重于實踐教學。畢業生定向就業后,能夠承擔考古、文物建筑和博物館三方面工作任務,基本滿足基層工作需求。
“有利于吸引更多有志于文物保護事業的青年才俊參與到我省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緩解基層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提高我省基層文博隊伍的綜合素質。”程書林還指出,培養文物全科人才有利于加強基層文博機構專業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基層文博人才隊伍的穩定性。
文物全科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實操
山西推行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工作已經快兩年了,以山西大學為例,可以看到文物全科人才培養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實操性。
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2023年4月,山西大學首批文物全科新生之一的李雯琪和同學們曾集體到臨汾市堯都區工地、臨汾市博物館、陶寺遺址、運城市芮城縣坡頭遺址考古工地、運城博物館參觀學習。在坡頭遺址,她第一次見到了正在發掘的考古工地。
? ? ? ?山西大學文物全科專業學生上陶器制作實驗課(2023 年 5 月 27 日攝) 受訪者供圖 圖源:《瞭望》新聞周刊
課堂上,李雯琪也學會了用泥條圈筑法、輪制法制作陶器。一次次失敗中,她領悟到制作陶器特別需要細心和耐心,要時刻控制泥的濕潤程度,控制手的力度。
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王小娟介紹,文物全科人才的四年培養中,兩年半為理論學習,一年半側重實踐教學。“希望通過實踐幫助學生盡快承擔起基層的文保工作。一旦發現壁畫脫落、古建傾斜、木構件劈裂等現象,至少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該向什么部門、哪些專家求助。”王小娟說。
在課程設置上,既有專業基礎課程、文史哲方向的通識課程,也有某一領域的精深課程、體現山西文物特色的課程等。
此外,今年暑假,山西大學2022級和2023級的190位文物全科學生將參與到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山西大學約480名文物全科學生利用寒暑假,前后將有6個多月的時間參與此項工作。
長期存在的人才缺口亟待彌補
在加快培養我國高層次考古學人才的背后,是我國考古學領域長期存在的人才缺口問題。
從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成立開始算起,我國考古學專業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雖然歷史悠久,但考古學專業一向被認為是“冷門”專業。
但如今,考古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明顯增多。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杜正賢對考古學專業的就業形勢頗有信心,“考古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應該是非常好的,考古方面的人才是奇缺的,全國一年考古學專業的(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僅2000人左右。全國考古學專業機構的人才需求量遠大于這個數字。”杜正賢說。
作為公認的文化大省、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東文博事業在近些年進入發展快車道同時,人才尤其是基礎工作人才的短缺顯而易見。
在文物通才方面的培養和教育,非常切合山東實際需要。我國先行文物事業的發展,可以說縱向讓百萬年的漫長時間軸在具體時代研究方面更加細致、具體,橫向又分出若干的細分領域,像發掘之后,有保護、科技修復、各學科的交叉應用等。考古發掘還與社會方方面面存在實際聯系,如城建、城規、旅游、教育……可見,僅有專家群體是不行的,還需擁有一批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文物全科人才,可以參與處置或臨機解決一些社會需求的問題,比較迅速地補上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短板和漏洞。
《辦法》中有一條很重要:“有志于參與文物事業并符合條件的優秀學生可按規定轉為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生”。再加上有關基層工作五年的規定,這其實也是最起碼的門檻。文物工作的性質決定與田野、基層有關,真正有志于該事業的人才可以選擇報考。
上有政策的倡導,中有文化遺產保護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召喚,對個人人生設計來說,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也不失為崗位成才的好路徑。
(海報新聞編輯 鄧玉莉 綜合《瞭望》新聞周刊、科技日報、齊魯壹點、太原日報、新黃河等)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