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熱評丨5米“讓”出城市文明和溫度
□評論員 岱巖
近日,交警對泰萊路與燕邱路路口停車線及人行橫道進行復新,將三個路口的停車線后移5米。這源自調研中的發現:駕駛員認同且愿意守法而行,但因停車線與斑馬線之間距離較近,導致制動距離不足或行車視線受阻,發現行人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容易造成車輛、行人沖突的現象。
這小小的5米,不僅增加了機動車行車視距和可視性,而且保證行人安全通行,是對道路交通秩序優化的一種積極探索。停車線和斑馬線,不僅是一種交通標志,也是一道“文明線”。停車線后移、禮讓斑馬線,既是交通參與者自身素養的展現,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溫度和文明程度。
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平、尊重的禮儀原則。清朝張廷玉得知母親與鄰居因建房起了爭執,寫下“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由此就有了“禮讓三分 巷寬六尺”的美談。古有六尺巷,今有“五米線”。近年來,隨著城市交通密度的增加,雖有禮讓行人的規定,但行人和駕駛員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爭議不斷。停車線后移,讓出5米,正是對禮讓行人規定的有效補充。盡管停車線后移等變化可能在短期內引發部分車主的不適應,但作為道路交通的參與者,無論是駕駛員還是行人,都應認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每一位道路上的人都可能是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每一次禮讓都是對生命的敬畏、對文明的踐行。
但同時也要意識到,禮讓是相互的,而不是單方面。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日益增加,一些駕駛員表示,禮讓行人往往導致交通更加擁堵,尤其在一些無紅綠燈路口,有時行人突然出現以致減速不及、有時行人斷斷續續行走緩慢,影響駕駛效率,忽視了駕駛員的權益。客觀來說,類似情況也確實存在,并引發了不少爭議。各讓三尺,才有了六尺巷,車輛要自覺禮讓,行人也要主動律己。既要倡導機動車禮讓斑馬線上行人,確保行人安全,同時還應倡導行人快速通過斑馬線和在斑馬線口禮讓機動車輛、不突然穿行,在相互尊重禮讓中維護社會公平公正。
斑馬線前考驗的不只是市民文明,也考驗著城市交通治理能力。交管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在人流量大的路口設置紅綠燈,在非交叉路口斑馬線處安裝“申請式”行人過街紅綠燈,進一步完善交通設施,為行人和駕駛員創造更好的交通環境。
小小的5米,釋放著優化道路交通秩序的信號。期待交管部門持續探索創新、推進智慧交通,駕駛員和行人互相尊重、文明禮讓,讓道路更安全、人心更順暢、城市更美好。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