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歷史名人與泰山丨包公的泰山因緣
包拯立朝清正,民間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宋史·包拯傳》)這樣的諺語,意思是想打官司還走不起后門,就去找和閻王爺一樣不收禮的包拯,將包公與地府閻王并提。而在當時民眾信仰中,泰山為地府所在,東岳大帝為地府天子,于是出現了包公死后魂歸泰山,擔任泰山地府中的“東岳速報司”一職。這個傳說在宋金之際便已出現,金人元好問在《續夷堅志》記述的一段軼事,正反映了這一民間信仰的盛行。宋話本《金剛感應事跡》也有此說(《永樂大典》卷七五四)。元曲詞中言:“怎瞞那掌東岳速報司,和這判南衙包待制。”元初在蒿里山所建“七十五司”中,便奉祀有“判速報司”,并載明神主“姓包氏”。后人又在泰安城西跨街建報司閣。弘治《泰安州志》卷一“速報司廟:在州城西一里”,為兩層過街閣,方言稱之為“吐炮司”。包公已儼為泰山地府主神之一。
宋元話本中,包公在泰山的官職又“由陰轉陽”,從地府大臣變成州縣長吏。北宋泰安被稱為“奉符縣”,在話本小說《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警世通言》卷十三)中,包公入仕便初任“奉符縣尹”,并演繹了一段其任上偵破兇殺命案的傳奇。這一小說家虛構的任職,后被史家采入地方志中。在清代編修的《泰安縣志·名宦》中,包拯被列為歷任縣令之一員,“拯曾為奉符尹,奉祀名宦”,進而在泰安城郭建立專祠,以行奉祀。這便是泰山廟祀包公的由來。
對于包公與泰山的因緣,清代泰安知縣徐宗干有所揭析:“嘗謂泰山下,其俗好鬼,如以高里山訛為蒿里,道家言泰山主生死,蓋即梁父主生、亢父主死之說,而相沿為地獄、為閻羅。愚民好事,必有以包公實之者,而后人又以傅、張二公嚴明之稱,媲美龍圖,因并祀之,遂相傳以包公亦曾任此耳。然先哲風流,民有習好,固無足深辨也。”真切道出其從“傳奇”到“信史”的衍化過程。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李巖 審核 聶艷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