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塑形、產業賦能、文明鑄魂 泰安高質量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4月的泰汶大地春意盎然,可謂目之所及處處如畫,行之所至步步入景,這也是我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生動印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我市在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基礎上,全域統籌、全要素打造、城鄉一體、集聚合力高質量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截至目前,全市已創建195個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
塑形——扮靚村容村貌
說起泰山區的王林坡村,這里的“熱度”可不低,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如今可是耀眼的“網紅村”。走在村里,五步一景、十步一畫,清泉伴奏、綠柳輕舞,春日鄉村美景著實讓人著迷。當地依托古泉、古橋、古驛道等地名文化資源,挖掘泰山文化、泉水文化,打造獨具特色“泰山泉鄉”,讓鄉村有了靚麗名片,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來。源源不斷的客流,不僅推動了鄉村發展,還讓人看到了傳統鄉村的美麗蝶變。
在相鄰數公里的劉家疃村,傳統鄉村滿目新顏。農院外墻繪制著充滿鄉村風味的宣傳畫,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主干道兩側建有排水管渠,雨污分流工程實施后,村里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處理并達標排放;村里的清潔能源使用率和改廁率均達到100%,村民生活品質提升。該村還挖掘沿汶河生態優勢,整合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從村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鄉村景觀三個方面入手,把文化、藝術、科技要素融入鄉村規劃設計,打造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和汶河生態親水觀光旅游帶,將荒草地變成景觀群,助力實現村莊生態和文化的雙提升、雙振興。村容村貌“顏值”提升,是鄉村發展“進階”的體現。
泰山區以建設和美鄉村為抓手,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創建工作,2023年,該區創建了2個省級和美鄉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一處處美麗鄉村是我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有力見證。我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農村基礎設施網建設行動、鄉村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村莊水、電、路、氣、通信、物流、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為和美鄉村建設塑形。
伴隨著各項行動的開展,和美鄉村建在實處。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我市累計完成改廁57.8萬戶,2997個村基本完成生活污水治理,2787個行政村實現“戶戶通”,建成“美麗庭院”示范戶15萬余戶;全市農村生活污水完成率達到89.7%、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0%、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村莊覆蓋率達到100%。在農村基礎設施網建設方面,我市投資2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550公里,實施農村供水保障項目25個,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5%;新建4座110千伏變電站;新建8個縣域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縣級快遞園區(不含中心城區)基本實現全覆蓋。在鄉村公共服務提升方面,我市打造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鄉村中小學教育強校擴優覆蓋率達到40%以上;全市70%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省提升標準;農村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鄉鎮覆蓋率達到100%;新創設鄉村公益性崗位2.75萬個……
賦能——促進產業融合
在肥城市孫伯鎮泰安佳禾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作人員對蔬菜進行清洗、冷凍,隨后進行包裝,這些蔬菜將被銷往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我們是一家集蔬菜種植、加工與出口業務于一體的外向型農產品初加工企業,同時也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多個蔬菜類產品每天源源不斷銷往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公司部門負責人武梅介紹,去年以來,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建立發展基地,在琶山村增設蔬菜粗加工點,助力1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去年帶動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該公司還投資50多萬元,用于村內基地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建設、隔離設施建設、基地道路規劃、土壤改良等,帶動當地現代農業發展。
鄉村發展,離不開產業這個基礎,只有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才能讓鄉村振興有底氣,群眾增收有盼頭。我市強化產業支撐作用,依托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加快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和美鄉村建設賦能。
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激發現代農業活力。在一產上,我市加快糧食托管服務,目前已落實肥城市1個示范縣、孫伯鎮等11個示范鎮、朱家顏子村等102個示范村、12家示范服務聯合體(聯盟)、16處示范區域服務中心、1000個示范服務主體,預計全年托管服務面積可達8.6萬公頃。在二產上,我市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聚焦泰山茶、高端畜牧、高效蔬菜三大特色產業,全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實施品牌強農,全面打響“泰好吃”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授權企業使用“泰好吃”品牌。在三產上,我市大力發展現代食品產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策劃入庫現代食品項目74個,總投資143億元;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3家,省級3家;聚焦福寬、蒙牛、眾客等企業,打造1個百億級、2個50億級產業集群;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5家、市工業領軍企業9家、科技創新企業50強2家。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數達到72家。
鑄魂——培育文明鄉風
在肥城新城街道古店社區“紅色合伙信用超市”,米、牙刷、洗衣粉等群眾所需的生活用品映入眼簾。“積分兌換的商品還怪多哩!”正在用信用積分兌換商品的居民陳俊芳高興地說。在推進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中,社區將1間閑置木屋,以免租金的形式給“紅色合伙人”運營,“紅色合伙人”每月提供價值200元的商品,作為社區信用積分兌換物品,豐富信用積分兌換載體。社區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便利的積分兌換,進一步提高居民參與小區治理和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培育文明鄉風。
鄉村振興,興的是村,靠的是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關鍵之處,也在于做好人的文章。我市將鄉村治理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以治理有效為和美鄉村建設鑄魂。
我市推廣“信用+人居環境治理”模式,運用信用加減分舉措,營造“知信、守信、用信”的文明鄉風。同時開展“試點示范+鄉風文明”行動,扎實推進鄉村治理試點示范,2023年,岱岳區、新泰市被山東省列為構建“農村信用+”體系,統籌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試點縣。《寧陽縣東莊鎮摒棄喪葬陋習倡樹文明鄉風》入選農業農村部“鄉風文明”典型案例。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其目標任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涵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各個領域,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內涵豐富。我市著力構建環境和美、產業和富、治理和諧的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共同體,2023年,我市創建和美鄉村279個,其中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70個、市級67個、縣級142個。截至目前,全市已創建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195個。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鄭凱 通訊員 楊全新 戰彬 審核 王天姿】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