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頭條丨泰汶田野鋪展科技春耕圖
楊柳吐穗,草木萌動,泰汶大地春意正濃。時下正值農田春灌、瓜果育苗的關鍵期,在春管春耕一線,農民辛勤耕耘,農機馳騁沃野,越來越多的智慧化設備在田間地頭大展身手,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廣袤田野鋪展。
△無人自動農機設備鋪設水帶展示。
在肥城市安駕莊鎮樂汶數字農業產業園,智能玻璃溫室視野通透、外形流暢,大屏幕上實時顯示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酸堿度、水肥等數據一目了然。管理人員指尖輕觸,遮陽簾、水肥一體化等設備自動開啟,科技的加持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2萬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僅由1人管理。
“通過土壤數字監測、水肥配比動態調整,我們種出了‘想甜就甜、想酸就酸’,‘眾口可調’的番茄。”總經理祖少華說。數字化的種植技術實現了產品質量可控,也帶來效益提升。“單個智能玻璃溫室可種1萬棵番茄,每棵番茄結果10公斤左右。由于品質高,每公斤番茄的市場價格在40元左右,經濟效益顯著。”祖少華說,產業園內種植了普羅旺斯、檸檬蜜、黑珍珠等諸多番茄品種,他們也注冊了自己的番茄品牌。海底撈、光明集團等知名企業都是他們的合作伙伴,產品未上架便被預訂。
“看著屏幕管地,手指輕點遙控,莊稼就能得到精準灌溉。”在國網寧陽縣供電公司,“和美鄉村”用電服務應用平臺上數據閃爍。寧陽縣以農作物類型、生長周期、土壤類型、含水量等為要素,研究干旱等級與電力數據相結合的算法,讓能源與數字融合創新,農業灌溉實現“云里灌”、線上管,精準助力農灌降本增收。
記者來到與平臺連接著的鵝廠村千畝試點農田,抬眼遠望,每塊田里都豎立著一塊小型太陽能光伏板和一個方盒子。
“這是土壤墑情自動監測儀,儀器對應的地下3米處,埋著通訊器和傳感器,能實時記錄土壤的溫度、濕度、水位,一旦監測到土壤濕度較低,就會自動將傳感參數上傳到農戶手機,發出灌溉提醒。”國網寧陽縣供電公司辦公室專工說,不僅如此,農業專家經過科學計算,還推算出了確切的灌溉數據,比如冬小麥拔節期濕度控制在71%~80%最佳,精準的澆灌濕度讓農田“喝飽水”,讓農民少花錢。
據統計,在寧陽縣鵝廠村千畝試點農田,2023年秋灌已累計節水4.2萬余立方米。據估算,2024年春灌期間將節水3.4萬余立方米,節約電量4700余度。
為農業生產注入澎湃科技動力,智慧農業正成為趨勢。在前段時間舉行的全市春季農機化生產現場推進會上,巡田機器人、除草機器人、無人運輸車等智慧農機紛紛亮相。它們雖然身材小巧,但技能強大,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天地。“這款巡田機器人具備自主駕駛功能,可以自主采集田間氣象、土壤墑情等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詳盡的數據支撐,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就可以輕松掌握土質情況。”山東農大農學院副教授陳國慶說,智慧農機發展迅速,已經打破了大家的印象,農業機器人正助力農業生產插上智慧翅膀。
把數字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等領域加速應用,越來越多的科技要素正向田野集聚。肥城桃數字農業產業園自主研發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最高時速15公里,1小時就能完成幾十畝果園的巡檢任務。如今,桃園里施肥、澆水、打藥、采收等主要農事全由“機械果農”操持,相比傳統果園可節省人工50%以上。
今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眼下,泰安各級正抓住機遇,越來越多的農業主體用上了物聯網技術、智能化裝備,科技創新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依靠科技驅動、政府推動、品牌拉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級智慧農業應用基地65家,從會種養到“慧”種養,泰安農業正朝著機械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方向闊步前行。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徐文莉 鄭凱 攝像 陳陽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