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競技到經濟,一場馬拉松如何帶火一座城?
隨著天氣轉暖,鳴槍起跑的馬拉松賽事,成為多座城市春日里的流動風景。在三月的最后一個周末,有大約40項馬拉松比賽在各地開跑。可以說,在這個春天,路跑實實在在地火爆了起來。多位受訪者表示,在參與路跑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身體健康,擴大了社交圈層,也逐漸讓跑步成為一種向往的生活方式。
路跑促進運動消費升級
我國馬拉松賽事今年重回火爆,從賽事報名便可初見端倪。參賽規模為33000人的無錫馬拉松,報名人數達到了265920人,創造了中國馬拉松賽事報名人數紀錄,全程馬拉松項目中簽概率僅為3.45%。而同日開跑的武漢馬拉松,同樣吸引了超過26萬人報名,刷新了賽事紀錄。
當路跑賽季拉開大幕,整個路跑消費市場愈發活躍,各項賽事的主辦方和裝備品牌方將工作準備得越來越細致,以此迎接新賽季的到來。
據報道,來自廣東的網友為備戰武漢馬拉松,添置的路跑裝備累計花費超萬元。在武漢的線下店內,索康尼品牌接下百萬元大單,昂跑、HOKAONEONE等專業跑步品牌銷量迎來兩位數增長,阿迪達斯銷售增幅超2倍,斯凱奇銷售額比同期上漲五成,特步、美津濃、喬丹等運動品牌平均增幅亦超20%。
早在2019年,《2019年中國馬拉松人群與消費洞察報告》顯示,中國跑者平均花費為1.1萬元,主要花在跑步裝備和賽事開銷上。跑褲、跑鞋、遮陽帽、運動耳機、眼鏡、速干衣、智能手環、跑步手表、水壺……這些都是馬拉松參賽者的剛需。
奔跑的力量可以帶動整條產業的加速邁進,也正因為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當各項賽事出現“專業化”和“精細化”的趨勢時,國內外的運動裝配品牌也開始瞄準路跑產業,爭取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有業余馬拉松跑者1000多萬人。僅在裝備方面,從跑鞋、護膝、護腕,到運動手表、跑步眼鏡,再到運動飲料、能量食品,直接拉動相關消費有望達到千億級的市場。
一場馬拉松,是競技也是經濟
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舉辦體育賽事,將活動的流量變成了消費的能量和經濟的增量。相關研究顯示,馬拉松賽事的外地參與者對吃、住、行、游、購、娛等間接消費的帶動比例高達1∶13。
3月17日落幕的桂林馬拉松,根據測算,因賽事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1.83億元,并帶動相關產業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96億元。今年的無錫馬拉松參賽者在錫馬期間創造餐飲、住宿、交通、旅游等經濟效益2.82億元——這一數字,較去年提升了45.5%。2024浦口馬拉松期間,全區接待游客48.9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3.6億元。
一組組數據彰顯了各地馬拉松熱辣滾燙,賽事搭臺、經濟唱戲,體育競賽帶動區域經濟加速跑。
可以說,馬拉松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參加者在賽事前后也會成為游客和消費者,拉動“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增長,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效應愈加顯現。
產業融合激活城市新業態
一場馬拉松,活力一座城。密集的馬拉松賽事既彰顯了全民健身熱潮的高漲,也傳遞出城市管理者期望通過一場全民賽事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緊迫感。
一方面,舉辦體育大賽能推動城市文體建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這也是吸引人才、招商引資的重要舉措。例如,廈門馬拉松從2003年舉辦首屆至今,深刻影響并改變了廈門,為這座城市注入了體育內涵。20年來,在馬拉松“拉動”下,廈門全民健身蔚然成風,10分鐘步行可及的運動健身圈正在形成;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安踏、特步、匹克等頭部企業匯聚廈門,搶占時尚運動新賽道。
此外,城市通過舉辦馬拉松賽事,可以將體育與旅游、文化等其他產業結合起來,打造綜合性的體驗活動,激活城市“賽事+文旅”的經濟新業態,創造城市效益。比如“武漢體育消費周”通過賽事疊加旅游、展會、美食等要素,進一步引發廣泛而緊密的城市聯系。據武漢馬拉松組委會不完全統計,今年馬拉松賽事的舉辦預計為武漢創造15.71億元的城市效益。
馬拉松是一個大平臺,可以搭載和鏈接很多內容。城市跳出體育做體育,與旅游、商貿、文化等多領域的合作都取得了理想的收獲。以賽營城,以賽興業。馬拉松已不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競技活動,更是體育產業特有融合效應和帶動效應的引擎,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策劃:劉娟
監制:唐心怡
編輯:李然 杜佳蕙(實習)
設計:王亞婧
校對:周佳苗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