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評論方法論·專家談②丨新聞評論的“望聞問切”
【編者按】在“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舉辦期間,為增強網絡評論的學習交流氛圍,我們邀請評論界的專家學者、媒體理論評論欄目負責人,及網絡評論作者撰文,分享更多網絡評論寫作的方法、經驗?,F特別推出“網絡評論方法論·專家談”專題,將陸續發布媒體理論評論欄目負責人及專家學者關于網絡評論寫作的觀察與思考,以供廣大網絡評論作者參考。
□吳迪(多彩貴州網理論評論部副主任)
望、聞、問、切四法,簡稱“四診”,是中醫診察疾病、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在新聞評論的寫作實踐中,筆者也總結歸納了新聞評論從選題到寫作的“望聞問切”。中醫的“望聞問切”是為了準確把握病人病情,從而精準施治。而新聞評論的“望聞問切”則是為了準確把握新聞事實,選準觀點角度,從而使評論更能夠發揮精確制導導彈一般的效果。
望:整體把握新聞事實
望診在中醫診法中占據重要地位,有“望而知之謂之神”的說法。望診既包括對神態、氣色的整體把握,也包括對具體部位和器官的詳細觀察,蘊含著整體與局部的辯證思維。而在新聞評論的選題中,“望”意味著對新聞事實、社會現象的初步把握,也包括對輿情“水溫”的了解。這樣一來,對于選題素材的主要事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了然于胸。
一方面是要拿準事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事實的準確性同樣也是新聞評論的生命。沒有準確的事實,準確的觀點就無從談起。在移動互聯網與人工智能興起的后真相時代,“真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掐頭去尾、斷章取義、煽情渲染乃至有意偽造的信息與真實信息魚龍混雜。一些自媒體、網友情緒化的、以偏概全的表達相互激蕩,形成了一種“偽輿論”,但并不能客觀真實反映社會輿論。拿準事實是評論員開展評論工作的起點,面對海量信息,我們要善于多方查證,找到最初的權威信源,形成全面的判斷,切不可為了時效性,就隨意根據未經查證的“網傳事實”或以偏概全的網絡觀點撰寫評論。
另一方面是要拿準主流價值。新聞評論的觀點要彰顯主流價值。在公眾對新聞事實、社會現象的討論中,會形成優勢觀點與弱勢觀點,甚至在討論中會出現次生觀點。作為一個評論員,必須在評論的角度選擇和具體寫作中有意識地彰顯主流觀點,回應質疑觀點,敢于有理有據否定有代表性的錯誤觀點。
聞:快速學習相關知識
中醫的“聞”包括聽和嗅。而新聞評論的“聞”,我理解為廣博而多聞。成為一個廣而博的“雜家”,是評論員的基本修養。
從新質生產力到鄉村振興,從生態保護到人工智能,評論選題天然就是五花八門,跨度極大,令評論員時刻都可能面對“隔行如隔山”的困擾。
快速學習一個評論選題背后的有關知識,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評論員的一個必備技能。
一方面,要快速學習和選題直接相關的知識以及領導人的有關重要論述、專家學者的觀點,快速掌握專業、準確的術語表達,不能讓新聞評論說“外行話”。
另一方面,還要快速學習分析評論選題可能用到的理論工具。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傳播學、心理學、法學等等都是評論員常用的剖析評論選題的“利刃”,既要做好日常的學習,有時也要“臨時抱佛腳”。如今,知識迭代更新極快,在實踐中,“臨時抱佛腳”是查漏補缺的必要動作,要擅長利用互聯網和業內人士、專家學者的“人脈”快速學習,從而找到最適宜的切入角度和理論工具。
問: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找到立論點
中醫的“問”主要包括一般問診和問現在癥。一般問診,通常是問詢病人的飲食起居等日常情況。問現在癥,也就是問詢和病情直接相關的問題。而新聞評論的“問”,是一種問題意識,“問”對了問題,才能找到立論點。要找準問題,就要認真把握評論選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平衡中找到立論點。
新聞評論選題的普遍性,可以理解為特定選題的公共屬性。例如,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和其他違法犯罪問題一樣,都是傷害了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破壞了良好的社會公共秩序,都應當依法懲處,這是違法犯罪問題的普遍性。圍繞普遍性的問題意識,就要尋找類似問題的普遍處理經驗,是基于“求同”找問題,在類似問題的相互比較中找到觀點。
而新聞評論選題的特殊性,可以理解為特定選題的“個性”和“偶然性”。仍以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舉例,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伴隨著長期缺位的校園和家庭教育,與長期未解決的校園霸凌也有正相關聯系,這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個性”,具體到某些案件,又有專屬于這些案件的偶然性。圍繞特殊性,就要找到“表象類似”之下的本質差異,基于“求異”找問題。
新聞評論選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辯證的。在新聞評論的寫作實踐中,往往既需要體現普遍性,也需要體現特殊性。體現普遍性,是為了找到評論選題的公共價值,讓評論作品更具公共性的啟示,更有“廣度”。體現特殊性,是為了找到特定評論選題的特定邏輯,讓評論作品更加有的放矢,更有“銳度”。
切:控制切入時機和力度
新聞評論有時是一個輿論引導的過程,需要精心設計議題引導的順序和發布節奏,并且根據輿論反饋適時調整,和中醫的“切脈”類似,控制好切入的時機和力度。
評論作品發布的時效性絕非越快越好,有時還需要觀察新聞事件的發展演變,去發現“第一落點”背后更深層次、更有價值的“第二落點”,這就是新聞評論作品的發布節奏。例如,江蘇南通禁止制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一刀切”的做法引來輿論批評。但是后來網友發現,南通當地民間使用的紙制殯葬用品體積巨大,甚至有1:1大小的紙制別墅,消防隱患極大。加上這一層背景,南通的規定就不能簡單否定,評論作品的重點仍然要放在移風易俗、消防安全上。
新聞評論是理性、克制的表達。無論是表揚性、建議性還是批評性的評論,都需要把握好觀點的“力度”,不能絕對化、片面化。觀點論證的邏輯和語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要輕重適宜,這就是新聞評論作品的文字節奏。在“流量為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決不能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就刻意使用夸張、煽情的表達,也不能過于中規中矩,導致觀點論證人云亦云、隔靴搔癢。
相關鏈接:
網絡評論方法論·專家談①丨化繁為簡,一項必要的修煉
來源:紅網 作者:吳迪 編輯:姜媚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