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熱點 | 行宮古村梨花白 賞花尋禮覓鄉愁
開欄的話:
踏上青石板路,感受歷史的厚重;遠離城市的喧囂,邂逅山野古村的靜謐;漫步花樹之下,尋覓歲月靜好的悠閑……歷史悠久的泰安,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土地上,散落著眾多古村落,它們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人們心中的桃花源。
走進古村落,讀民俗歷史,品歲月鄉愁。泰安日報策劃推出“拾憶古村落”欄目,帶領大家走進泰汶大地上的古村落,打開一本本獨特的歷史書,發掘鄉村歷史人文風情,喚醒留住美麗鄉愁,展現古村落如何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留下來、活起來、煥新彩。
?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李海靜 楊文潔 劉小東 陳陽 審核 晁彤彤)“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清明臨近,位于新泰市青云街道行宮村的百年古梨樹,老干虬枝,花開如雪。百年古村邂逅漫天梨花,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去一睹古樹新花的風姿,赴一場“梨花之約”,品味“以梨傳禮”的文化內涵。
春日的清晨暖陽下,走進行宮村,正值梨花盛放,枝頭一簇簇雪白的梨花,如團團云絮,隨風飄揚。房前屋后,阡陌交通,52株百年古梨樹點綴其中,梨花隨風輕輕飄落,漫步樹下,宛如置身仙境。梨花樹下,3名身穿漢服的女子,輕撫古琴,悠悠琴聲伴著絲絲花香,籠罩在一片微微晨光下,美不勝收的景色讓人如癡如醉。
從春天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到秋天一個個沉甸甸的“金墜子”,古梨樹和行宮村一同經歷著一年四季,也見證著這座風景秀麗的小村莊百年蛻變和發展。
行宮村位于金斗山下,因金斗山曾建有泰山行宮而得名。根據新泰縣志記載,這里為碧霞元君東行駐蹕之所,故稱泰山行宮。清康熙年間,有人在行宮附近墾殖興業、筑室定居,漸成村落。村因山上行宮而興,遂以行宮為村名,行宮古村由此立基。
行宮村域地處山地丘陵,適宜栽植果樹。清代末期,行宮村陳姓居民的先輩通過嫁接引進梨樹,當時的行宮村梨園內梨樹枝繁葉茂,蔚為大觀,行宮村也由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梨花古村。后因產業變化及村莊擴建等,幾經波折,梨園區域變成了居住區。行宮村至今尚存52株樹齡在160年以上的古梨樹,被新泰市綠化委員會列為新泰市古樹名木。“2022年,我們村成立合作社,讓村民以梨樹入股,將原本包產到戶的52株古梨樹收歸到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行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寧說,在園林部門的指導下,經過合作社科學管理,現在每年單株梨樹產量平均在250公斤左右?!拔覀兊墓邮焱负舐涞丶此?,果肉離核,又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古梨樹產的‘金墜子’梨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從過去每公斤4至6元,漲至如今12元左右?!蓖鯇幷f。
今年80多歲的老人陳洪田從小就生活在古梨樹周圍,他房前的一排古梨樹還是其爺爺年輕時親手栽種的??粗@些古梨樹,陳洪田滿滿的回憶:“過去村里人少,這一片還只是普通的梨園。后來村子人口越來越多,慢慢就往這片遷移?,F在,靠著這些古梨樹,我們這個小村也越來越熱鬧了。”
梨,諧音“禮”,為守護文化根脈,留住記憶鄉愁,青云街道提煉行宮村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突出“賞梨傳禮”“知書達禮”主題,改造提升“梨花街區”、建設“文化陳列館”,打造了“行宮古村·梨花部落”整體形象。
尋禮巷、梨云巷、梨王巷,梨花街、梨月街……漫步行宮村,徜徉梨花樹下,一條條以“梨”“禮”命名的街巷把人帶入梨、禮文化的世界。金斗梨花圖、孔融讓梨、梨花山雀圖等,以“梨·禮”經典故事、傳統詩詞、戲劇傳奇作為素材繪制的主題墻畫,以及名人論禮金句和村居門口的“知書達理”大字,帶人一路賞花“尋禮”,感受來自梨花部落的浪漫。
以梨傳禮,成為行宮村獨特的文脈。歷史文化展館,生動記錄了行宮村的發展變遷,留住了“鄉愁鄉情”,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鑄牢文化之魂。
2022年起,每當春天梨樹花期,前來村里賞花觀景的人絡繹不絕,單日游客能達到1萬余人次。為了將游客留下,更大程度開發古梨樹的價值,行宮村擴大梨樹種植面積,開展梨產品深加工。同時,行宮村深入挖掘梨樹文化內涵,做好梨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的文章,打造“美麗鄉村、梨花部落、行宮古街、荷塘月色”4個風景片區,匯聚成“梨花部落”,擴大了特色產業影響力。
春天,滿山遍野花盛開,街街巷巷有梨花;夏天,碧波蕩漾荷葉層疊,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古樹枝頭墜金果,果香誘人話豐收;冬天,雪落大地鋪銀毯,“千樹萬樹梨花開”……如今的行宮村,街街有美景、巷巷有粉黛、院院有故事,百年古樹沉淀的“鄉愁”和記憶,讓這座古村落“煥”新生。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