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點贊泰山:山城聯動促轉型
編者按:3月30日,《經濟日報》在《生態》版重磅刊發《泰山:山城聯動促轉型》,點贊泰安市山城生態及產業發展轉型,現予以轉發。
泰山:山城聯動促轉型
□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泰安日報記者 柳萍 秦承嬌 張汶寧 秦浩
泰山巖巖,魯邦所詹。“五岳獨尊”的泰山是世界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泰山是泰安的生態底色,也是泰安最大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山東省泰安市立足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發揮旅游資源稟賦,聚焦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用心譜寫生態發展答卷,走出一條生態文旅與綠色低碳協調發展之路,推動門票經濟向綜合經濟、泰山旅游向全域旅游、城市流量向發展增量、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四個轉變。
四季常綠
今年伊始,工作人員在進行泰山野生鳥類調查時,在岱頂記錄到山東省鳥類新記錄種——黑喉鶇。至此,泰山野生鳥類已達373種。
漫山遍野的蓊郁森林、不斷增加的野生物種,是泰山生態的“名片”。泰山森林以松林景觀為基調,四季常綠、終年有景。如今,泰山森林面積達50余萬畝,有古樹名木1.8萬株,森林覆蓋率高達95.8%。實施引水上山污水下山工程,徹底解決了“靠天吃水、旱澇不均”的難題,有效保障了泰山森林、文物資源安全和生產生活、旅游服務需要。
以“綠”為基,還要借“綠”發展。在泰山景區玉泉寺青崗峪林區,林間郁郁蔥蔥,林下“黃金”遍地,仿野生環境種植的泰山赤靈芝正悄然生長。“這是我們連續第三年在這里栽種赤靈芝,共計栽種4000多個菌包。”泰安市農科院副院長孔怡介紹,市農科院與泰山景區玉泉寺管理區聯合打造原生態仿野生靈芝基地。自2021年開始,逐步將泰山赤靈芝菌種植變仿野生為野生,實現“反哺”泰山,此舉將進一步豐富泰山赤靈芝野生種質資源,加強泰山生物多樣性和原真性保護。
青山綠水,引來鄉村振興好風光。沿泰山山脈一直向西,位于泰安市岱岳區道朗鎮的泰山九女峰片區,靠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旅游開發,帶動周邊19個鄉村端起“生態碗”,走上富裕路。山野生意盎然,民宿星羅棋布,如今九女峰片區已成功入選山東省生態旅游區、山東省旅游民宿集聚區。2023年,道朗鎮累計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6000萬元人民幣。除此以外,去年6月泰安新泰市在羊流鎮泰山·百合和園舉辦了2023中國新泰百合節,吸引了更多游客到來。
近年來,泰安以泰山、大汶河、東平湖三大重要生態區域為重點,深入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策劃實施項目67個、子項目326個,全面完成國家備案績效目標值。泰山區域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的大生態格局基本形成。
提質起勢
“青春沒有售價,泰山就在腳下……”2023年,泰山頻頻登上熱搜,泰安市借助泰山旅游火爆東風,吸引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23年泰安市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93.13億元,接待國內游客8393.71萬人次。其中,泰山景區接待進山游客862萬人次,比2019年增長106.41%,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也為泰安文旅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去年以來,泰安開啟文旅“二次創業、再創輝煌”新旅程,提出“串珠成鏈、山城聯動、全域融合、轉型升級”十六字方針,出臺《推進文旅消費復蘇回暖十條措施》,把景區景點作為“泰山+”串珠成鏈的切入點重點突破,通過互聯網技術、利益鏈接機制、服務質量提升等創新舉措,試行推出“發現不一樣的泰安”泰山+惠游套票,既實現景區間的優勢互補,又有效把泰山流量導向泰城、導向全域。
近年來,泰安圍繞大旅游理念、“一盤棋”思想和系統化觀念,確定“一核引領、五區聚力、多極輻射”的發展戰略,構建“一山三湖、一城三廊”發展布局。通過一系列規劃讓文旅業發展擺脫了“放任自流”與“無序發展”,避免同質化、碎片化、低端化等一系列問題,構建起泰山旅游與縣域旅游交相輝映、錯位發展的文旅產業大格局。
3月26日,規劃總里程777公里的泰山·黃河—大汶河文化旅游生態廊道建設正式啟動。待項目建成后,將實現泰山、徂徠山、蓮花山、大汶河、大運河、東平湖、黃河之間的有效串聯,對泰安市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文旅產業體系、推動泰安城由環山而建向依山傍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始于泰山,但又不止于泰山。泰安正依托泰山這一最大IP吸引八方來客,助推泰安文旅提質再起勢。一個又一個文旅項目以泰山為中心呈現,與泰山相呼應,形成集群發展之勢。
去年,泰安被評為“中國最具文旅投資價值城市”和“2023美麗中國首選旅游目的地”。
3月11日,“龍騰泰山 國泰民安”二月二龍抬頭泰山民俗文化節登泰山活動在岱廟廣場啟動,10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生肖龍游客及登山愛好者與數萬名游客一起攀登泰山,體驗二月二龍抬頭登泰山民俗,感受祖國壯美山河。這是泰安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面對新趨勢、新方向,如何書寫富有影響力、衍生力和傳播力的“泰山+”文章,實現文旅體商深度融合?
2023年6月18日,泰山石敢當文化園開園。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石敢當習俗”的保護和傳承基地,園區通過30余個全場景、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向大眾展示泰山文化的底蘊和民俗傳統。開園僅半年時間,園區共接待中外游客27萬余人次,實現營收1600余萬元人民幣,真正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理念的有機融合。
在登高向上的追求路上,以泰山命名的系列品牌賽事,生動演繹了古老與現代碰撞融合的“文化律動”。
每年金秋時節,泰安都會迎來一場年度盛會——泰山國際登山節。自1987年首次舉辦以來,泰山國際登山節歷經近37年的發展,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在泰安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涵蓋文旅融合發展、體育健身賽事和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綜合性大型節慶活動。2001年,泰山國際登山節首次與中國泰安投資貿易合作洽談會“牽手”,真正實現了“賽事搭臺、經濟唱戲”。此后的20多年間,投洽會已經成為泰安市招商引資的一面旗幟,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國內外客商在此云集,共謀發展商機。
如今,泰安圍繞泰山逐步構建起“中華泰山、國泰民安”3+N體育賽事體系。“3”即國際國內知名度較高、品牌影響力較大的泰山登山比賽、泰安馬拉松、環泰山大徒步三項大型賽事活動,“N”即由泰山賦能、以泰山命名的各項品牌賽事活動,包括決戰泰山之巔系列賽、泰山冠軍挑戰賽、泰山戶外挑戰賽等,實現龍頭賽事引領示范、泰山品牌賽事貫穿全年。“我們期待發揮泰山資源價值優勢,打造賽事、活動品牌推廣效應,開創文旅體商融合發展的消費新場景。”泰山景區文旅經濟發展部副部長苗青說。
泰安市著力強化以泰山文化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建設,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推動泰山文化不斷呈現新氣象、新活力。去年,泰安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50.80億元人民幣,名義增速13.90%。截至3月28日10時40分,泰山年內累計接待進山游客突破100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71.73%。
產業向新
去年年底,位于泰安肥城市的300MW鹽穴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電站倒送電一次成功。“該電站已被列入國家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建成后有望成為國際首座大規模長時壓縮空氣儲能商業電站。”中儲國能(山東)電力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侯虎燦介紹,這個項目利用采鹽后形成的鹽穴儲能發電,配備了國際最先進的壓縮空氣儲能發電集成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肥城是全國最大的井礦鹽生產基地之一,追逐綠色賽道,肥城市把目光由“制鹽”瞄向采鹽后的“鹽腔”。目前,肥城鹽穴儲能產業已集聚成鏈,被認定為泰安市首個省級未來產業集群。
生態立市,產業興市,“靠山吃山”的路徑走不遠,沒有新型工業化作支撐,現代化強市建設就是空中樓閣。2022年以來,泰安市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持續構建“441X”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四大支柱產業,新能源、醫藥及醫療器械、出版印刷、紡織服裝四大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1+X”未來產業做大做強。
乘著黃河戰略先行區建設的東風,泰安積極布局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推動光伏、風電、儲能、電網技術等領域發展,著力打造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泰山鋰谷”“光伏+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同時謀劃布局了未來網絡、數字創新等“長周期、大賽道”產業,以及契合“雙碳”戰略的生命科學、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前沿引領型產業。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泰安一方面重點圍繞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補鏈強鏈,另一方面以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提升助推傳統產業逐“綠”向“新”。在聯強遠大建筑工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智能鋼筋網焊接“機器人”自動調整著進料規格和鋼筋間距,猶如織布一般加工各種規格型號的異形網片,裝配式建筑實現了蓋房屋像搭積木一樣便捷。
去年,泰安出臺《泰安市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八項措施》等政策,將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縱深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關鍵之舉,全方位推進數轉智改工作,為泰安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精準賦能。2023年,泰安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9.1%,增幅居山東省第一位。
“投資泰安,穩如泰山”,這是泰安招商引資的口號。著眼于項目推進全生命周期管控,泰安建立起新型工業化項目“五大比拼、兩大問效”推進機制,持續撬動全市各類優質資源聚焦聚力新型工業化。年產5萬噸的華勁鋰電正極材料回收修復項目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就建成投產。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023年,泰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1.3%,比全省平均高4.2個百分點,一座新興產業高峰正拔地而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