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時評·每周熱評 | 移風易俗,用惠民服務取代“一刀切”
又是一年芳草綠,春風拂袖清明祭。清明節是以“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為核心內容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
近日,江蘇省南通市發布《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要求全市范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這一通告引來不小的爭議。每年此時,移風易俗的一些強硬措施頻頻引起熱議。一些地方文件一個接一個,禁止這樣不準那樣,不僅收效不大,反而產生負面作用。
“夫孝,德之本也。”孝是禮儀、道德的根本,也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殯葬習俗一度被認為是孝道的重要體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文明的提升,一些封建糟粕陸續被淘汰,但同時在個別地方“白事攀比”“白事招待”等陋習依然存在,并由此產生高昂的殯葬費用、土地資源緊張等問題。
移風易俗是促進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但不能把“好經”念歪了,在推進的過程中不能過于激進、片面抱怨群眾思想僵化,武斷地采取一刀切等簡單粗暴懶政式管理,而要多改進工作方式方法,適當尊重正當民俗傳統、生活實際和群眾感受,進行精準引導,有序規范。比如,在惠民殯葬喪俗改革中,寧陽縣規定自2024年4月1日起,在免除本縣戶籍居民普通爐火化費、遺體接運費、3日內冷藏費、1年內骨灰寄存費基礎上,免繳環保爐火化費差價,免費提供骨灰盒。同時,縣內遺體接運、存放、火殮、購骨灰盒、骨灰寄存、骨灰(盒)送返等火化服務環節全免費。這便是兼顧民意、惠民服務的有益探索。
面對“一刀切”引發的爭議,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面對各地成熟成功的具體探索,可以結合實際學習借鑒,期盼各地相關部門單位加快思維轉變、提升治理能力,放棄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通過多提供主動惠民服務,把規定要求轉化為群眾自覺行動,真正實現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
評論員: 岱巖
?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