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下時評 丨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時代光彩
3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刊發文章《春山可望,泰岳可期》,點贊山東泰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勃勃生機,泰山石壺等非遺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非遺,是中華民族骨血里的山水,是億萬國人生命中的鄉愁。五千年浩蕩綿長的中華文明史,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文高頻提及“文化”,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非遺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非遺”,是展現城市文化底蘊的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城市的活態民間歷史,不僅是匠人的手藝和智慧,也滲透著獨特的文化肌理,記錄著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去年以來,東平縣老湖鎮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端鼓腔獲評文化生態名鎮,新泰市羊流鎮大洼村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獨桿蹺獲評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眾所周知,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遺址是泰安市的靚麗名片,非遺項目大汶口土陶就是解讀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補充,一個個土陶拉近了人們對古人的凝視目光,觸摸到5000年的文明厚重。
“非遺”,是帶動文旅融合的活力因子。隨著非遺文化不斷創造價值,帶來經濟效益,“非遺經濟”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城市的重視。“非遺+文旅”“非遺+文化”“非遺+文創”等產業激活了泰安文旅產業的“一池春水”。比如,“桃鄉茶韻”非遺特色旅游線路獲評山東省非遺特色旅游線路,東平縣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獲評山東省非遺旅游體驗基地。走進泰山佑山東手造·禮遇泰安展館,泰山皮影、泰山玉、桃木雕刻、魯繡荷包旗袍等近百件手造展品,吸引了市民游客的目光。
“非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杠桿。非遺屬于一種相對獨有的文化和經濟資源。在就業主體方面,非遺項目通過“授技”可以實現扶貧與扶志、扶智的多重效果;在經濟業態方面,非遺經濟能夠打破傳統三大產業分類壁壘,為鄉村經濟業態提供“非遺+”的模式創新。在新泰,麥稈扇非遺工坊每年有將近2000萬的產值,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浙江、安徽、廣西等地,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好門路”。
非遺不是博物館的古董,而是新時代的春風。植根千年文化,搶抓數字機遇,擁抱時代潮流,走進千家萬戶,泰安正以非遺文化傳承為己任,將“遺產”鍛造為“財產”、“活態”綻放出“姿態”,托舉起人民群眾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陌語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