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親近考古,感知中華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題:親近考古,感知中華
新華社記者徐壯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2日在京揭曉,一個個陌生的地名因考古脫穎而出、聲名遠揚。
始于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已走過33個春秋。從學界的專業集會,到越來越多公眾關注的盛會,這是考古從“冷門”向“顯學”邁進的3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
為何是考古?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如果將中國歷史比作人的記憶,其中一些片段早已消散湮滅。一代一代考古人接續探索,就是為了讓這份記憶更加清晰確鑿。這是攸關“何以中國”的大事。
認識文明離不開考古。在河南仰韶村的陶片上見證仰韶文化的燦爛創造,在四川三星堆的青銅上品讀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相互影響,在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感受唐朝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考古發現熠熠生輝。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正是考古資料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聚的發展歷程。
認知自我離不開考古。當3000年前的甲骨文被今人釋讀,我們怎能不驚嘆漢字的綿延傳承?當距今8000余年的稻谷遺存被發現,我們怎能不自豪于先民的智慧勤勞?每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公布,都是一堂極好的歷史公開課,它用鮮活的、甚至就在你我身邊的考古發現,幫助更多人認識自我、增長自信,賦予我們“平視世界”的底氣。
更重要的,一個民族越清楚“我們是誰,我們從何來”,就越能有力地把握歷史規律,越能使自己行進在歷史的正確方向上。縱觀近年來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即便是良渚、殷墟、三星堆等發掘已久、名滿天下的遺址,依然能產出重大的考古新發現、新進展,填補曾經的認知空白。如果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那考古就令這本教科書愈加厚重,愈加有指導性。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仡櫷甑?ldquo;十大”,江蘇的大報恩寺遺址、陜西的石峁遺址、江西的?;韬顒①R墓等如今已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點。新一年度的“十大”,也令人心馳神往。親臨“十大”,親近考古,一個相同的心聲共鳴回響: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