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佳作丨岱頂觀龍——中國人心中的宇宙精神與文化理想
□胡春雨
泰山巍巍,雄鎮東方,峻極于天,自古乃溝通天人之所。世世代代,至此心馳神往,仰觀天道之大;朝朝暮暮,于斯云行雨施,潤澤品類之繁——其中寄托著中國人的最高信仰與終極追求。而在中華文化里,龍之為龍,乃天道運行的化身,威武剛健而又惠愛蒼生。
大美泰山。 通訊員 劉國慶 攝
既然是龍的子孫,就不能不認識龍。來到甲辰年,想要過個明白,更得說說龍。東漢時候《說文解字》曾經描述龍,說是“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總之,飛騰宇宙之間,靈變不測,仔細想想,也便是龍。如此超現實的神物,當然不可能局限于有限的時空,只能是一個“神話”。
這個神話,據考古學家們考證,至少在8000年前的史前時代已經誕生,迄今發現了遼河流域查海遺址的石碓龍,自始與先民的信仰有關。此后,在五六千年前的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浙江良渚遺址,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發現了龍的印痕,更不用說堂堂夏都的二里頭。龍的形象,在祖先心靈世界中誕生,恍惚于現實與永恒之間,很可能從某些動物的特征得到啟發。重要的是,此后龍的身影,一路伴隨中華文明的誕生與成長,始終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難怪有學者在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一元多支一體”的格局。共同的信念與信仰,在歷史深處奠定著中華文明共同體,龍,無疑乃其最高圖騰。否則,中國人怎么可能無緣無故自稱是“龍的傳人”?
于是,龍的身影穿越時空而來,從金鑾殿的龍椅到阡陌間的龍燈,從龍鳳呈祥的期冀到龍馬精神的奮發。既然如此,世上還有比這更偉大的“神話”嗎?中國人的神話,原本與愚昧迷信無關,而是為宇宙真諦與歷史精神寫意,以凝練傳神的筆法,刻畫子民的心頭。在中華文化里,主張“至誠如神”“妙用為神”,所謂“鬼神”也不過是“造化之跡”——乃制約天地變化的奧妙,唯人類盡其赤誠之心可以把握。我心中的龍,乃中國人對于宇宙精神的描繪,安放著中華文化的理想。這一判斷,來自群經之首、六藝之源的《周易》開篇——乾卦第一。程子說得清楚:“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為象。”把無形而又生動的道理,顯現在生動而又傳神的形象中。《說卦》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在中國人心目中,天地乃宇宙萬物的父母,而天道變化的化身,便是一條“自強不息”“萬物資始”的中國龍。
泰山奇觀。 通訊員 馬斌 攝
在《周易》對天道運行的描繪里,從萌生之初的“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直到龍騰九五的“飛龍在天”“亢龍有悔”,莫非顯現為龍的身姿。他“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特立獨行而又確乎不拔,自強不息而又克制謹慎,既有“剛健中正”“進德修業”的崇高品格,又有“知進知退”“與時偕行”的卓越智慧。唯其大德所在,可以把握自然規律,通達萬物之情。于是,讓這個世界“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讓生命生機勃勃、生生不息,而又“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一切各得其所,順其自然。他的終極理想,是讓這個世界“保合太和,乃利貞”,開創和諧清明的太平世界。“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把天道自然化作人文理想。
金色泰山。 通訊員 曲業芝 攝
董子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是為《周易》“三才之道”。程子所謂“天地無心,而以生物為心”,宇宙的精神就在于尊重生命、成就生命、永葆生命,唯人類為其靈長,能夠“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讓世界從洪荒中走向“天下文明”,成就朗朗乾坤。可見,中國龍威武的身姿里,懷揣著一顆博愛的心:是為“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大而“萬物一體”,“民胞物與”。中國人把它叫做仁,叫做善,叫做中,以此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價值與方法,成就天空般廣闊的文化胸懷。這與西方世界口吐烈火的惡龍,從來沒有半毛錢關系,估計是在中西互譯的環節出了偏差。
夕陽無限好。 通訊員 曲業芝 攝
維系人類文明的永生與共榮,離不開心頭的善意,倘若溝通到了,誤解也就少了。如今住在地球村里的我們,需要站在天下泰山之巔,與鄉鄰們一道,重新認識中國龍。我相信,當人們認識了中國龍,也便重新認識了龍的子孫,讀懂了龍的故事。
巨龍騰飛,終日乾乾,惟以中正之道,好生之德,守望人類共同的家園。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編輯 王天姿 審核 聶艷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