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頭條 | 向新求質 換道超車 泰安市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挺起高質量發展“硬脊梁”
登高望遠方可撥云見日。
隨著新一輪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或接近“見頂”,難以為繼。對能耗、煤耗等指標都十分有限的泰安來說,走好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驅動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成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突破“瓶頸”、打破“天花板”的必由之路,更可擔當經濟高質量向上躍升的關鍵之舉。
去年以來,我市準確把握時代背景,根據新型工業化的效率源泉、生產要素、組織形態、約束條件等新特征,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以新質產能破解了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無形的空間屏障,全市“四新”經濟增速達到11.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65.3%,兩者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和13.9個百分點,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推動新型工業化強市之路駛入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奮力奔跑
構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圍繞著土地、勞動、資本、技術這4種生產要素來配置組合使用,本質上是用資源的消耗換取動能,卻不是無限可得的。進入“數字文明時代”,數據這個第五大生產要素對實體經濟有著明顯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將為下一個30年黃金發展期打開一扇戰略性的大門。對泰安來說,數字經濟不僅是激發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嶄新賽道和關鍵增量,更是贏得新一輪發展競爭的歷史性機遇,萬萬不能掉隊。
過去,我市錯過了做大體量、膨脹規模的機會,能耗、煤耗到了“天花板”,發展大化工、大煉油已沒有絲毫空間和余地,如何才能做大規模、躍升體量?答案就藏在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方向的新質生產力中。
近兩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盯方向性、全局性、突破性重點工作,順勢而為、搶抓機遇,聚焦“產業的未來”和“未來的產業”,以思想新解放凝聚高水平改革的新共識、以體制機制新突破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努力在數字時代大變革中搶占發展先機、培育發展后勁,新型工業化建設擘畫出更加清晰的“全景圖”。2023年,我市正式獲批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乘著先行區建設的東風,我市積極布局未來產業,狠抓產業未來,提前謀劃設計“長周期、大賽道”產業、前沿引領型產業,加快推進制造模式、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深層次變革,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勢產業集群、“雁陣形”產業集群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積聚澎湃動能。一批未來網絡、數字創新等“長周期、大賽道”產業和契合“雙碳”戰略的生命科學、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前沿引領型產業從規劃布局照進現實。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市主動搶占數字經濟的時代“風口”,以數字化賦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全市經濟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出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以及“數轉八條”等措施,深入開展“千項技改擴規、千企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逐步明晰了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發展路線,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新型工業化的突破口,統籌發展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加快塑造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輪創新創業浪潮。新能源產業的“泰山鋰谷”、合成生物的潤德生物、腦機接口的海天智能、衛星互聯網的國星宇航、高性能復合材料的泰山玻纖以及浪潮軟件、泰盈科技、東藝數科、尤洛卡、眾志電子、泰山信息科技、紐維智能終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均在行業內取得一定話語權。不僅如此,這些企業還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做好引領示范、輻射帶動,通過“頭雁領航”,推動我市數字經濟相關企業整體提升。
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產能提升,我市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推動數字技術、數據資源等新型要素全面滲透到新型工業化全過程,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同時圍繞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數字化應用規模,整合現有算力資源,合理布局數據中心,加快5G基站建設,發展數字經濟園區和數字科技產業園,推進新泰科創新區、泰山區泰山數谷、高新區神農智谷“一區兩谷”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打造高標準的載體。不僅如此,我市還通過與本地企業加強市內數字化項目合作,為企業提供應用場景,實現了數字應用與數字賦能的雙向奔赴、共贏發展。
萬象更新
讓活力源泉充分涌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從中不難看出,相較于傳統生產力,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具有引領創新驅動、發展速度快、發展質量高等特點,是以智能技術和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致的生產力躍遷。
眼下,新質生產力正在引領著現代農業大變革。我市把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縱深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關鍵之舉,實施了一系列數字賦能行動,不斷塑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賦能發展的新模式,在我市畜牧產業中深入應用,通過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將畜牧養殖管理和技術數字化,在生豬、肉鴨、奶牛三大智慧平臺優化推廣應用,打造出更多數字化應用場景,構建起數智化畜牧網絡監管體系,逐步實現了養殖、獸藥飼料、疫病防控及畜產品安全等五大重點環節全鏈條閉環管理、全程追溯,持續推動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在新泰市天信農牧西營養殖基地,肉鴨智能立體籠養模式實現了通風、加料、飲水、溫控、光照、清潔等生產全自動智能控制,從雛鴨出殼到出欄,實現全程質量控制。企業的監控中心對廠區內鴨群生長狀況和工人作業情況進行即時監測,一旦發現鴨群狀況異常或工人作業不合規,系統便會自動報警,當日成活率、淘死率、采食量、飲水量、水電費等指標被實時反映在大數據云平臺管理系統上,不僅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養殖效益,同時也實現了肉鴨產品的綠色、安全、可控、可追溯。
以新產能替代了傳統人工,人們印象里落后低效的肉鴨養殖模式一去不復返。現如今,經過全面數轉智改,有數字化加持的肉鴨企業大幅降本增效,工人們實現了穿著西裝坐在屏幕前養鴨。我市通過推進肉鴨種業振興、智能化立體養殖和規模化發展,已建成全國肉鴨交易服務平臺,并在全國首創肉鴨立體智能養殖技術,全市肉鴨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0多億元,新泰市更是被中國肉類協會命名為“中國肉鴨之都”。
顯然,發展新質生產力,絕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必須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以泰安高新區為例,2023年,該區把輸變電設備、礦山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傳統優勢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在做大培強上下功夫,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推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全年實施工業技改項目91個,其中輸變電裝備產業已投產技改項目8個,機電與礦山裝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0%。不僅如此,泰安高新區還成立了中國聯通工業互聯網泰安創新中心,組建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聯盟,發揮泰山數字經濟工匠學院作用,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通過一系列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提質增效舉措,泰安高新區被列為山東省級工業互聯網園區,新培育山東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1家、山東省級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4個、工業互聯網平臺3個、“晨星工廠”17家,山東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試點示范名單,取得了泰安高新區2024年工業互聯網建設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級榮譽。
踐行是最忠實的回答,行動是最生動的講述。2023年,我市出臺《泰安市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八項措施》等政策,圍繞產業數字化發展,全方位推進數轉智改工作,1至10月,全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項目庫入庫項目384個,工業技改投資和制造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8.7%、28%,分列全省第四位、第一位。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3%,居全省第二位,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20.9%,居全省第一位。
在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的新賽道上,我市加強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打造泰山創新谷,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提升技術服務能力,聚合帶動“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鏈上各類企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奮力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泰安加速度。
活力迸發
推動量變與質變齊飛躍
從蒸汽時代的蒸汽機、到電氣時代的內燃機、再到信息時代的計算機,三次工業革命,本質都是科學技術上的革命。眼下圍繞新質生產力催生的科技革命,就是發展的方向。2022年以來,我市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確定“441X”產業賽道,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4大支柱產業,新能源、醫藥及醫療器械、出版印刷、紡織服裝4大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1+X”未來產業做大做強。一方面,重點圍繞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補鏈強鏈,加快企業集聚、要素集約、技術集成、服務集中,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增加企業研發投入和企業基礎研究投入,推動關鍵核心技術供給由“外生”向“內生”遷移,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產業形態,其核心要義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在這場全方位的變革中,我市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貫穿新型工業化建設全過程,積極擁抱新技術,促進制造業同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深度融合,聚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探索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在這場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熱潮中,我市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壓奮進、趕超跨越,深入開展項目策劃、簽約、開工、要素保障、集中觀摩“五大比拼”,晶優光伏組件、吉利遠程本途新能源商用車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創造了許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奇跡。作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典型代表和基金招商的突出成果,華勁鋰電正極材料回收修復項目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就建成投產,展現了項目建設“泰安速度”,實現了地企項目合作的新突破,為我市營商環境樹立了好口碑。國內首個高溫熱媒水球形儲罐項目的落地開工,為推動我市建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新型儲能基地、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鋰電新材料、智能起重機械、玻璃纖維新材料3家產業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居全省第一。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如今的泰安正處在厚積薄發、大有可為的發展上升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與產業良性互動、雙向奔赴。近兩年來,我市各級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搭建人才鏈,通過實施“雙十”“雙百”工程,建立起了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的常態化交流機制,促進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梳理確定行業領域“卡脖子”問題,開展“揭榜掛帥”,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并以開展“百名專家泰安行、百家企業進院所”等活動,搭建起產學研交流合作的平臺,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攻關、促進科研成果在泰安市轉化,不斷推動我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布局,助力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面對科技革命風起云涌、產業變革趨勢如火如荼,我市抓住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難得機遇,創造新需求、開辟新賽道、催生新產業,打造產業發展新生態,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激發出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挺起高質量發展的“硬脊梁”。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記者 張隆德 攝影 司剛】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