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老山核桃樹下種植中草藥 新泰市放城鎮帶動周邊農戶每戶年均增收1.6萬元
初春時節,一草一木都在蓄力生長。翟安水用手刨開土,讓在樹下土壤里埋藏著的丹參顯露出來,吐著嫩綠的細芽,充滿生機與希望。

?
核果本草各美其美,林上林下一地雙收,昔日的荒山禿嶺蝶變肥美的林下沃土。新泰市放城鎮閣老山黃芩生態種植基地里,本草產業另辟蹊徑,林下經濟初具規模。
▲新泰市放城鎮閣老山黃芩生態種植基地。
“一開始是包山放羊,靠山吃山。后來國家政策好了,我們封山育林搞綠化,帶著村民修路,種植核桃樹……”作為山東省閣老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翟安水翻出幾十年前的老照片,如數家珍。
▲翟安水保存的當年開墾荒山時的照片。
放城鎮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山區鄉鎮,山林總面積800公頃。轄區內閣老山經濟林連片區120公頃,林下中草藥種植集中連片區近27公頃。“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山上起初亂石散立,雜草叢生,護林員翟安水36年如一日,甩開膀子整理石壑堰壩、溝隴嶺丘,曾經的“石頭”山變成了如今的“套種”林。
▲翟安水用手掌測量自己當年種下樹木的尺寸。
從種植核桃樹起步,翟安水發現核桃樹下的山林空間閑置荒廢,逐漸萌生了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想法。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核桃樹下種植黃芩、丹參、蒼術等中草藥,用實用足山上資源,逐步變石山草山為綠水青山。如今,在景色秀麗、生態秀美的閣老山上,一片片核桃樹布滿山腰,一簇簇黃芩掩映林下。“每天我都會上山轉轉看看,不然心里不舒坦。”幾十年來,翟安水對山上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堅持防火不松懈,將種植收獲的資金進一步投入到基建中,在閣老山上修建了20千米防火道以及水池、深井等,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讓閣老山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看護一片山,發展一方林,正在巡山的翟安水。
▲翟安水和兒子一起巡山。
“山林自然條件優越,為黃芩等中草藥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業林業方面的技術專家給予了我們技術指導和幫助,對中草藥的長勢進行動態評估,為其茁壯成長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持和專業呵護。”翟安水說,經過不斷摸索試驗,自己逐漸掌握了黃芩、丹參的科學育苗方法和規律,選取優良種苗在核桃樹下分布式栽植。
▲翟安水在修剪核桃樹。
“這些中草藥的生長年限都在兩年以上,需求缺口比較大,主要銷往上海、河北等地的藥材市場,經濟效益可觀。”談起銷路,翟安水信心滿滿。黃芩畝產鮮品750公斤,每公斤6元左右,年產量約12萬公斤,年產值近70萬元;丹參畝產干貨400公斤,每公斤10元左右,年產值約40萬元。
▲翟安水在指導村民種植中草藥。
本草生長期間,數十名村民進行除草、澆水、病蟲害防治和科學施肥等作業,標準化管理,保證藥材的產量和質量。“從選種選苗到科學管理,從采收加工到銷售出貨都需要人工進行精細化管理,能夠帶動周邊農民100余戶,每戶年均增收1.6萬元。”翟安水告訴記者,放城鎮擴大了中草藥種植面積,由他向鄉親們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目前已帶動種植1萬余畝。“開春種中草藥不耽誤農作物種植耕作,這為我們增加了經濟收入。”郗家峪村村民王大爺對此贊不絕口。
▲核桃樹下種植的中草藥已長出嫩葉。
看護一片山,發展一方林。翟安水說,接下來,基地將繼續利用山林自然優勢,采取“公司+基地+科技+標準+農戶”的模式,加大資金投入,進行拓展連片種植,計劃連片種植黃芩600畝、丹參2000畝。同時,通過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進行黃芩切片、烘干、晾曬初加工,持續帶動廣大農民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池彥明 陳陽 審核 聶艷艷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