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技創新匯聚更多“她力量”
【科學隨筆】
作者:魏永蓮(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秘書長)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以表彰她在女性勞動力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戈爾丁提出,如何平衡家庭責任和職業發展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即便在發達國家,努力在事業與家庭間追尋平衡的似乎總是女性。我國女性科技人才也不例外。如何更好發揮女性科技人力資源作用,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領域迸發更多活力,值得深入探討。
2021年,全國婦聯、科技部等制定了《關于實施科技創新巾幗行動的意見》,之后又發布了《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全國各地也陸續出臺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已有22個省區市及多個地級市成立了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等組織,成為推進“科技創新巾幗行動”的重要抓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調整了申報基金項目的年齡限制。系列友好政策及相關組織的大力支持,有效緩解了女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焦慮”。
由于傳統觀念、教育背景、婚姻家庭等因素影響,女科技工作者在職場發展、生育成本和家庭責任承擔過程中,往往面臨困難與挑戰,主要表現在:獲得科研項目資助的比例較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難度較大;高層次人才還比較缺乏,參與科技決策咨詢、科技政策制定等活動的女科技工作者較少,科技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的引領和榜樣作用較為缺失;育兒及家庭照護壓力、社會的期待和責任分配,以及生育期和職業發展上升期時間重合等現實問題,可能導致科研工作中斷且難以接續;社會和文化層面還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等。
突破女科技工作者發展瓶頸,迫切需要聚合國家、社會和女性自身力量,加強政策扶持和創新,優化社會環境和輿論導向。同時,要強化女科技工作者自身的信念和能力,以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
一是加強相關政策引導,加大組織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完善促進科技人才發揮作用的體制環境,各級各類科技創新規劃和相關政策制定時,要充分考慮差異性和女性特殊需求,具備條件的可以對加強女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進行專門部署,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揮更大作用。對政策落實情況及其效果、問題進行追蹤評估,如評估新的社會和科技政策趨勢對女性科研人員的影響,生育政策、科技評價制度的變化對女性的影響,文化、教育等宏觀、中觀、微觀環境以及社會與科學建制對女性成長發展的影響等,推動以事實數據為依據的科學政策制定。從支持女性科研人員個體轉向支持制度環境改變,在科研資源與崗位等方面的政策與制度設計上,給予女性更充分的人文關懷,如出臺更多加強女性科技人才培養和舉薦的具體制度規定和計劃項目,為女性從事科研活動與創新提供更好的條件。充分發揮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等社團作用,團結凝聚女科技工作者把科學追求融入巾幗建功、科技強國具體行動中,為女科技工作者施展聰明才智、勇攀科技高峰、開展科技服務、維護合法權益搭建平臺、創造環境。
二是健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多元激勵機制。圍繞科學建制與科技政策以及相關社會體制等環境因素,實施激勵政策,暢通女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路徑,增加職稱晉升、項目評審、獎勵等各方面的支持比例,以及提供更多的培訓和發展機會等。加強對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的領導力培養,制定激勵女性科學家承擔高層次和重大類型項目負責人的優惠政策,扶持女性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支持和培養更多優秀女性科技人才。加強對后備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對少年兒童從事科學事業的正確引導,吸引更多女性從事科技創新和選擇科研作為終身職業,如在理工類專業中專門設立優秀女大學生獎學金等。
三是努力營造科學文化,優化社會輿論導向。受傳統社會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女性往往容易低估自身的社會價值,抑制了科研能力的發揮。進一步鼓勵女性發揮潛力和才能,提升女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認同感,建立積極包容的工作環境,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資源,如積極服務女科技工作者發展需求,設立女性培養基金和女性科學研究基金等,幫助她們克服職業發展挑戰;積極服務女科技工作者生活需求,在家政、照護等方面做好接單服務和定制服務,幫助她們妥善處理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積極服務女科技工作者健康需求,搭建心理健康服務平臺,關心關愛孕期、哺乳期女科技工作者,為她們創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環境。對于因各種原因導致的研究中斷的女性,鼓勵科研單位設立女性科研回歸基金,為她們提供專項資助,使其能夠重返工作崗位,進行持續性科學研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積極挖掘、生動講述女性在科技創新中勇于追夢圓夢的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廣大女科技工作者樹立典型榜樣,激勵更多女性堅守科學理想、勇攀科技高峰,努力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關心關愛女科技工作者,促進她們的職業發展和成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科學界和全社會形成合力,既要認可和尊重女性特殊的自然屬性,又要關注女科技工作者發展所必需的一般屬性,引導和鼓勵女性在科技研究領域實現價值,為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增長與優化匯聚源源不絕的“她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7日16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