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育好“魯版”新質生產力
□ 本報評論員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毫無疑問是熱詞中的熱詞,也是眾多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為謀劃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方法論,指明了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方向和路徑。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山東海陽附近海域騰空升起的一枚火箭,是濟南下線的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車,是濰坊歌爾展示的一款輕量化AR眼鏡……打開齊魯產業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質生產力雖然是個新概念,但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從濟南、青島的新能源汽車,到棗莊、濟寧的鋰電,再到威海的碳纖維、菏澤的生物醫藥等,山東各地向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走出一條條增量崛起的特色之路。山東近年經濟成績單之所以亮眼,能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挑大梁,就是因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表現突出。
生產力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具有漸進性與繼承性,這由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所決定。
這一規律,體現到具體一個地方,就是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特別要注意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正如總書記指出的,“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因地制宜,山東是塊什么地?打造“魯版”新質生產力,山東該如何發力?
山東是工業重地。作為工業大省,山東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在全省經濟體系中占比近三分之一。其中,傳統產業占比接近七成,構成山東經濟的基本盤。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對山東來講,無論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還是改造提升后的傳統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立足自身實際和比較優勢,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是一個先立后破、循序漸進的過程。
山東也是綠色寶地。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看山東,魯北鹽堿灘涂地風電光伏和渤中、半島南海上風電等一批項目建成投運,光伏發電、新型儲能并網裝機規模居全國首位,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投入商運,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彰顯著山東的綠色轉型之效。今天的山東,綠色發展的底色愈發鮮明,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更加澎湃。這是一場向綠而行、向新而生的蝶變。
山東更要爭當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7個國家“雙跨”互聯網平臺賦能千行百業,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晨星工廠+產業大腦”推動數據要素流通應用,探索出數據驅動的服務型制造新模式;超算互聯、畫質芯片、植物基因編輯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工業母機、碳纖維、合成橡膠等國產替代實現突破。可以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山東集聚了不少經驗,展現出良好的勢頭。這是一種主動作為、勇挑大梁的擔當。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新質生產力之“新”,不僅表現為新科學技術、新生產方式、新產業形態,也表現為新的生產關系。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什么是新型生產關系?是“高效辦成一件事”激發動力活力,推動政務服務改革升級,讓企業發展有底氣、有信心;是制度型開放帶來源頭活水,讓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高效配置,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是人才評價改革暢通成長路徑,著力“破四唯”“立新標”,讓能者有位更有為……
從一項項政策舉措里,我們可以看到,新型生產關系,不僅包括更加靈活、開放和包容的生產組織形式,也包括更加注重創新、合作和共享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生態。通過改革開放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活全流程創新鏈條,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才能讓經濟社會擺脫傳統增長路徑,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出發點在人,落腳點也在人。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歸根到底是服務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根本要靠人才來創造。充分調動億萬人民的闖勁干勁,營造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社會氛圍,就一定能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鞏固經濟向好勢頭,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躍升,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