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高校應主動作為
【專家視角】
作者:宮輝(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高校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創新的高地,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銜接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動力不足、產學研合作深度不夠等短板與瓶頸。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這一重要指示,為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指明了方向。高校要積極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加大基礎研究原創技術攻關,完善協同聯動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匹配度、科技創新的貢獻度、社會服務的顯示度,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精準對接,技術資本與知識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順暢流動以及教育與科技、產業、人才的相互賦能。
一是在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中提高人才培養的匹配度,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精準對接。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目前高校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需求匹配不夠緊密,新型學科專業缺乏,一些培養方案、教材體系、教學方式滯后于行業產業實際,亟須優化布局、深化改革。為此,高校要快速響應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物聯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需要,推動傳統學科專業迭代升級,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布局具有跨界、前沿、未來特征的專業,及時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同時,邀請科研院所、企業單位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開展頂崗實習實訓、項目孵化等訓練,深化場景式、項目式教學模式和育人機制改革,充分掌握產業前沿技術,推動“崗課賽證”融通,解決好供給與需求的匹配關系,大力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精準對接、有效配置和相互促進。
二是在加強原創技術攻關中提高科技創新的貢獻度,實現技術資本與知識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順暢流動。近年來,高校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單位聯合共建了一系列產業學院、研究院、創新中心、產學研基地等合作載體,為推動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一些平臺還存在發展定位不清、科技成果轉化動力不足、市場運作能力不強等問題,亟待加強知識流動和創新。為此,高校要優化整合原有產學研機構,激發內在潛力,開展有組織科研,瞄準國家戰略和企業急需,成立工作專班,與科研院所、企業單位協同建立創新聯合體,開展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讓創新和創造力競相奔涌,力爭產出一批有重大學術影響力和行業產業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推動技術資本與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順暢流動。政府也要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審批環節,著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同時,高校要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職稱評聘條件,破解科研人員不想、不愿轉化的動力不足問題。
三是在完善協同聯動機制中提高社會服務的顯示度,實現教育與科技、產業、人才的相互賦能。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的工作人員分屬不同單位,時常出現信息溝通不及時、利益分配不合理、協作合力不夠強等問題,亟須暢通聯絡和有效協同。為此,高校要探索實施聯合創新中心科研攻關模式、項目經理制模式、專業基金產業孵化模式等產學研合作模式,強化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各方專長,滿足各方在人才培養、科研攻關、技術指導、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需求,形成創新共同體。同時,做好各方在合作中的分工及利益分配,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強化科研人員激勵中的知識價值導向,充分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管理的價值。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構建多方共建聯動機制,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形成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動教育與科技、產業、人才相互支撐和相互賦能,實現各方面的協同聯動、深度融合。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5日16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