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山東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
守正創新,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
——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述評之六
觀眾在參觀“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展”展出的史前時期陶器。(□新華社發)
資料:趙琳 制圖:鞏曉蕾
海岱之間,文化群星璀璨流光。山東,千年哲思滋養出包容開放的文明根脈,交織出齊風魯韻的文化長卷。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文化“兩創”工作十分關心、寄予厚望。2013年11月,總書記在曲阜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四個講清楚”的重大課題,賦予山東重大文化使命;2018年6月,再次對山東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5月,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又一次強調“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十年多時間,牢記囑托,傳承文脈、融匯古今的生動實踐在這片土地上從未停歇。立足人文優勢,堅持守正創新,山東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聚力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述往思來,融會貫通,賡續山東文脈
“這張書頁,原本缺損的部位,用薄皮紙和竹紙進行了拼接修補,同時盡量保持整體厚度基本不變。”在山東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修復團隊負責人楊林玫掀起一張泛黃脆化的書頁,一邊端詳一邊說。
過去一年,山東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團隊完成三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修復工作,讓古籍獲得新生,讓文脈生機盎然。
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在摸清優秀傳統文化家底、梳理出源頭和發展脈絡的基礎上進行的。要做到摸清家底和梳理源頭脈絡,需要以典籍為載體。
2022年,山東印發實施《關于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行動計劃(2022-2025年)》,文化“兩創”工作全面起勢,聚力打造7個新標桿。其中,賡續“山東文脈”被確定為重點文化工程,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全面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歷代傳世文獻,同步建設齊魯文獻數字化文庫和新媒體傳播平臺。
2023年9月,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齊魯文庫》首批成果《齊魯文庫·典籍編》第一輯100冊正式發布。作為“山東文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庫》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學藝術、山水、科技、紅色文獻9編,成書規模約13億字,4000多冊。
“把編纂出版《齊魯文庫》作為‘山東文脈’工程的重點任務,充分挖掘齊魯文化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價值優勢,努力把《齊魯文庫》打造成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一流文庫。”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齊魯文庫》學術委員會成員杜澤遜說。
集腋成裘,融會貫通。山東整合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力量和資源,先后搭建多個研究闡釋平臺,推出一批優秀成果。2019年8月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推動出版《儒典》《儒學百科全書》等叢書,與北京大學等16所院校合作辦學,聯合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已有1000余名。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臺也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推出優秀研究闡釋成果,進一步提升山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力度。
古代文化遺跡,是探索現代文明源頭活水的雪泥鴻爪,是推進文化“兩創”的基礎和根源。3月初,山東發布了2023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棗莊市滕州市黃安遺址、濰坊市高密市前冢子頭遺址、淄博市高青縣陳莊遺址、濟南市濟陽區青寧村墓地、山東威海“來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當選。近年來,山東考古發現的舊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構成文化譜系完整、文脈傳承的發展鏈條,為推進文化“兩創”提供強大的原動力。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介紹,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1次、項目24項,“海岱考古”品牌持續擦亮。
文化“兩創”,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走向大眾。和韓熙載一起通過夜宴圖穿越北宋,與趙明誠、李清照“對話”……青州博物館數字化工程讓文物鮮活可觸,新館開館以來已吸引36萬余名游客前來參觀。山東在全國率先出臺博物館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充分利用文物藏品資源打造精品陳列展覽,激發發展活力。目前,全省博物館六項主要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傳承美德,立德樹人,共創美好生活
“我現在自己生活,志愿者經常上門,打掃衛生、洗衣服,還和我聊天解悶。”談起村里的志愿服務活動,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85歲的村民武從龍說。武家村的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為70歲以上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這一“相約黎明”志愿服務活動已持續了4年。
武家村黨支部書記武波說,“孝善文明風尚已深入人心,參加志愿服務,大家都很積極。現在,村里常態化開展百姓儒學節、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弘揚傳統美德,涵育文明風尚。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立足推動文化“兩創”,山東在全社會倡樹“自律助人、孝老愛親、誠信利他、節儉綠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推出大眾通俗讀本《如此生活》,選樹發布“齊魯誠信之星”,確定2000多個基層示范點,各地因地制宜建設美德街區、美德公園、美德基地等生活場景,開展“反對浪費、文明辦事”移風易俗行動,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同頻共振。
“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現實。我們有綿延數千年的人文道德優勢,從日常生活入手出實招,倡樹新的生活方式,讓每個人都看得懂、能落實。”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張文珍說。
馨香縷縷,潤物無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山東各地深入融入百姓生活中。
山東出臺統籌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等創新舉措,確定34個試點地區,分階段、有重點推進工作,讓“信用有價”在各領域、各行業、各場景“看得見、摸得著”。成武縣九女集鎮鹿樓村漢服加工廠老板張洪慶,被評為村級“美德誠信模范”。春節前,成武農商銀行客戶經理王顯亭上門為他辦理了“美德信用貸”10萬元。
山東提出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家庭育人基礎作用、社會育人支撐作用、網絡育人賦能作用、心理育人保障作用。大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在全國率先實現大中小學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立省教師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70所學校入選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全省建成154個尼山書院,2.4萬個鄉村、社區儒學講堂,探索出“圖書館+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儒學講堂”等傳承普及模式,為弘揚傳統美德、涵養文明新風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德場景融入生活,美德信用持續深化,美德榜樣示范引領,美德踐行蔚然成風。齊魯大地上,美德健康新生活越來越深入人心。
融合創新,搭建平臺,共促文明交流互鑒
在大善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創作間,一位位手工藝者在桌前忙碌著。區別于機器的“格式化”“統一化”,民間手工藝人將精妙巧思刻在紋路之上、編進絲縷之中,賦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價值。
汶上縣這家成立于2019年的公司,注重利用文化創意賦能傳統文玩首飾,通過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在民間手工藝人的指尖下闖出“大市場”。目前,該公司擁有設計、制作、銷售等工作室4000余平方米,團隊人員近500人,擁有篆刻、結繩、銀飾、布藝四大類3000多種產品,累計線上交易額超1億元,帶動線下營銷超3億元。
曹縣漢服、嘉祥木雕、濰坊風箏……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東手造”產品,不僅創造了經濟價值,成為各地推動文化“兩創”的嶄新“文化符號”,也贏得全國、世界范圍的喝彩。
到孔子研究院參觀辟雍廣場,在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對弈、投壺、拓印……去年舉辦的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嘉賓在開展交流研討之余,走進曲阜,把玩“山東手造”,身臨其境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0年創辦以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立足“四個講清楚”,聚焦世界不同文明對話,逐步發展成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劉續兵多次參與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他告訴記者,尼山論壇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近兩年,參會嘉賓除了專家學者,還包括外國政要、前政要,駐華使節代表,國際組織代表,友好省州、城市代表等,“朋友圈”越來越大。
25.5億元,31.8億次!這是去年山東赴北京開展“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專題推介活動所達到的交易總額和話題全網傳播量。近年來,山東手造、山東文旅,出圈又出彩。
春節期間的山東,充滿了年味。從村莊到城市都裝扮起來,展現“好客山東”的獨特魅力。曲阜市魯源新村民宿聯盟負責人孔凡玲告訴記者,春節期間,國內國外的游客都有。到孔子家鄉過大年,住幾晚文化民宿,枕儒韻鄉風入夢,現在成了時尚。
從熱血的“村BA”到熱鬧的“村晚”,從生活氣息滿滿的黃河大集到熱熱鬧鬧的鄉村文化旅游節,從“單打獨斗”的景點景區到穿珠成鏈、協同發展的“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如今,行走在齊魯大地,文旅深融合、跨界大融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傳統文化的魅力,正不斷被看見、被重塑、被升華,為人們的美好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不竭力量。
(記者 趙琳)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