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聽力的三個真相 | 全國愛耳日
? ?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科技助聽,共享美好生活”。
真相
出現這些情況時,聽力損失已發生
? ? 張女士發現,年過70的母親近半年來常常心不在焉,母女倆交流時,她需要重復好幾遍,母親才能大概明白她的意思;張大爺在看電視、刷短視頻時喜歡把音量調得很大,和人聊天時,他的嗓門越來越大,還總喜歡岔開話題;李老先生和鄰居之間有些不愉快,原因是他看見幾個老街坊湊在一起嘀嘀咕咕,雖然聽不清在說什么,但他常常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其實,上述情景都與一件事有關——聽力損失。
老年聽力損失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因年齡增長、耳科疾病、遺傳、噪聲損傷、耳毒性藥物、代謝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的聽覺功能下降的總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年人深受“聽不見、聽不清”等問題的困擾。但與此同時,“人老耳背很正常”“聽不見更省心”等觀念在老年群體中根深蒂固,導致很多人在聽力下降后沒有及時采取干預措施。老年聽力損失往往先出現在高頻區,并逐漸向中低頻范圍擴展。
想要初步了解自己的聽力情況
您可以嘗試以下自測方法↓↓↓
? ? ? ?如果您在嘈雜的環境中與人交流時,出現了聽不見或聽不清別人講話,看電視、用手機時需要將音量調得很大,使用上述自測方法后有些聲音聽不清,那么,您很可能已經出現了聽力損失,建議盡快就醫。
真相
聽不見,不只是“聽”的事
? ? ? ?不少老年人認為,人老耳背很正常,還有的老年人覺得“聽不見不要緊,反而省心了”。這種看法對不對呢?
? ? ? ?實際上,聽不見不只是“聽”的事。有些老年人因為聽不清別人說話或者需要對方多次重復,擔心誤解別人的意思等,逐漸拒絕與他人交流;還有的人由于聽力損失比較嚴重,只能看到別人的嘴唇在動,卻聽不見對方說什么,難免懷疑他人是在議論自己,并因此變得多疑、煩躁、易怒。久而久之,老年人可能產生孤獨感,引發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甚至造成社會隔離現象。此外,聽力損失還會增加安全風險,如在馬路上沒有聽見汽車鳴笛,因躲閃不及時引發意外等。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格外受到醫學科學家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聽力損失與老年人認知功能下降密切相關,保護聽力被認為是預防老年癡呆的一個重要環節。除了年齡增長以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會加重老年人的聽力損失,這些患者要格外提防聽力損失的問題。
目前,針對聽力損失,臨床上常用的干預手段包括藥物治療、驗配助聽器、植入人工耳蝸以及聽覺康復訓練等。
很多導致聽力損失的疾病,尤其是急性或者波動性的感音神經性聾,常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如突發性聾、梅尼埃病、耳帶狀皰疹、自身免疫性聾、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的耳聾等。
對于傳導性聾,如鼓膜穿孔、中耳炎、中耳腫瘤、鼓室硬化癥等,可采取手術治療。
大家非常熟悉的助聽器是一種提高聲音強度的裝置,適用于傳導性聾和感音神經性聾的輕度至重度耳聾患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疾病性質和聽力損失程度進行推薦和選配。
對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可以選擇人工耳蝸植入。
真相
保護聽力,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答案在這里↓ ↓↓
? ? ?想要保護聽力,大家應做到以下四點:
? ? ? ?第一,主動遠離噪聲環境,積極治療和控制基礎疾病。
第二,使用耳機時應注意“666原則”,即聆聽環境噪聲不超過60分貝、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不超過播放設備最大音量的60%。
第三,不挖耳朵,以免對耳道及鼓膜造成損傷。
第四,出現聽力下降、耳鳴和眩暈等癥狀時,及時到醫院耳鼻喉科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讓我們一起,關注聽力健康,
借助科技力量,共享美好生活!
? ? ? ?來源:《老年健康報》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 劉博教授
文字整理:王千惠
策劃:鄭穎璠 王寧
視頻:張沫
? ? ? ?編輯:王千惠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