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創新發展的澎湃動能 ——各地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調研(下)
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奮斗者”號極限深潛、國產新手機一機難求……當前,以前沿技術穩固產業鏈,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以協同創新躍遷生產力,正在持續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集聚新動能。
重塑競爭優勢
在位于廣州市的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總裝車間,記者看到了一套精妙絕倫的手法。只見一只只機械臂熟練旋轉翻轉“手中”的擋風玻璃,上下舞動、速度飛快,在玻璃四周打上膠,又嚴絲合縫嵌入車架,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依靠高清攝像頭、3D視覺系統等支持,機械臂變身“魔術大師”。
這樣的智能工廠,廣汽埃安已建成投產兩座,具有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和電池5項關鍵工藝,年產能達40萬輛。2023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量超250萬輛,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
如今的汽車產量大省,其實也曾面臨汽車關鍵零部件配套不足的困境。痛定思痛,廣東省制定出臺《廣東省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實施方案》,安全可控的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配套體系日益完善,不斷提高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
“我們遴選出92條重點產業鏈進行滾動支持,旨在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解決關鍵領域、環節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規劃與產業政策處處長鄒勇兵透露,廣東省某龍頭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工程,持續打破西方技術封鎖,在完成14納米以上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國產化基礎上,實現Meta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自主可控。
“鏈”上發力,全面提升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聚焦薄弱環節,補齊短板弱項,確保關鍵時刻不“掉鏈子”;另一方面,鍛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長板,增強發展主動權。
走進江蘇昆山光電產業園,43家光電企業“串珠成鏈”。在這里,1分鐘就有一塊顯示屏出倉發貨,1分半鐘,一臺高端服務器就能完成組裝;來到常州,動力電池生產的32個主要環節在當地幾乎都可以找到,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蓄能聚力時,產業鏈吸引上下游,強如磁場;經風應變時,穩固的產業鏈將展現強大的承壓能力,暢通經濟循環、守住基本盤。
各省份把補鏈強鏈作為重點工作積極布局,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釋放明確信號——北京要加快推進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在光電集成、芯粒技術等領域實現更大突破;山東提出,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鈣鈦礦等領域,實施100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強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扎實推進穩鏈固鏈。
技術攻關能夠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而在增強產業鏈韌性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新場景新應用、催生出一大批新技術,為形成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大國崛起的重要推進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在大國博弈中,贏得主動的關鍵競爭力。縱觀全球歷史發展進程,哪個國家牢牢掌握了先進生產力,哪個國家的經濟就將在未來發展中占得先機。
托起創新主體
2月27日,通往杭州西站的余杭首趟2024“大學生專列”里充滿了歡聲笑語,120余名重點院校大學生洋溢著青春勃發的氣息,流露出雀躍期待的神情。他們要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參加“海創未來 才匯余杭”新春首場大型綜合類招聘會。
不用出站,余杭區把招聘現場就設在了杭州西站,240余家用人單位、6000余個優質崗位在這里等待人才。“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多年來,余杭區積極實踐,促成了一家家具有影響力和成長性的企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研究員胡豫隴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如何強化?要尊重企業發展規律,政府要扮演好“店小二”角色,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廣州市工商業聯合會經濟服務部副部長楊銘告訴記者:“我們走訪1000多家中小企業發現,他們在產業布局上遇到最大的問題在于獲取要素難。為此,我們在全國首創政企溝通服務中心,通過舉辦系列活動為企業送政策、送服務。”
“我們需要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吸引高科技人才是企業最緊迫的任務”“我們看中你們的技術能力,雙方可以進一步探索應用場景”……新年伊始,在廣州市產融對接“伙伴日”活動上,不少新銳企業提出自身發展訴求,在場的大型企業通過“揭榜掛帥”方式,明確表達了合作意向及未來產業投資方向。
“與新銳企業的合作并非簡單的業務對接或財務投資,而是出于強鏈補鏈延鏈的戰略考慮,希望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等多個層面達成深度合作。”這是龍頭企業的心聲,更是政府送服務的宗旨。
企業是創新主體共識更加強烈。2024年,浙江計劃新增科技領軍企業1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00家、高新技術企業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萬家,新建省級創新聯合體10家以上。湖北將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新增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5萬家以上。
2023年,各地企業創新碩果累累。吉林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3590戶、7278戶,增長15.36%、72%,增速均居全國前列;在安徽,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占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0%;福建新增國家企業技術中心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
近幾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23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企業所占比重超過七成。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13.4萬件,同比增長24.2%。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發凸顯,為形成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匯聚躍遷動力
位于東莞市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穿越科技成果轉化“死亡谷”為使命,經過5年探索,為這道世界性難題找到了解決方案。
“答案就在于接力棒式的轉化模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解釋說:“首先,挑選的項目是國家前期投入的重大重點科研成果,具備較強的研究基礎;然后,針對沒做過產品這一弱項,精心配備工程人員和市場人員;接著,利用東莞市財政補貼進行一次性投資,并要求資金只用于產品概念認證。一旦認證成功便能得到社會資本青睞。”
目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遴選出25個具有市場前景的團隊,孵化成立產業化公司35家。這些公司的研發部門仍保留在實驗室,帶資回室、滾動發展,繼續開發下一代產品和技術,源源不斷輸送新的科技成果,既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也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需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從政府到企業,從高校到科研院所,匯聚一切先進要素形成合力,共同為生產力躍遷提供強大引擎。
合作有助于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否則,即使是先進的基礎研究成果,要轉變為產品或生產工藝再走向市場,成功率也很低。無論是東莞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還是湖北的九峰山實驗室,或是浙江的之江實驗室,這種由當地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組成的協作創新平臺,對于重大科技創新,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以人才聚集效應為例,“不少散落在社會上的創業公司很難招到高端人才,但在實驗室的賦能下,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愿意投身到創業項目中,從剛開始‘抱團取暖’到如今已是‘眾人拾柴火焰高’。”陳東敏說。
集群能放大協同創新、資源集聚、降本增效等規模效應。2024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產業集群是高頻詞匯。
河北提出壯大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上海著力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等高端產業集群;青海將深化儲能多元化打造行動,推進綠氫應用試點示范,加快天合光能全產業鏈等項目建設,光伏制造業產值力爭突破千億元……
各地的產業集群都突出一個“綠”字。如今,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接近一半在中國,全球新能源汽車一半以上行駛在中國。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立足全球視野,把創新的基因刻進發展血脈,繃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的神經,走綠色發展之路,我國定能構筑起科技自立自強的不倒長城,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勇立潮頭,重塑全球競爭新優勢,奏出新質生產力最強音!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 唐衛彬 曹紅艷 黃 鑫 熊 麗 李芃達 夏先清 董慶森 張建軍 柳 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