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的選擇 精彩的答卷——全冬會銘刻內蒙古印記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27日電(記者張云龍、王春燕、魏婧宇)熱鬧喧囂的賽場總會歸于平靜,寒冷寂寥的冬天總會等來春暖花開,燃燒了11天的冬運圣火也終將熄滅,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將于27日晚落下帷幕。
“十四冬”與內蒙古的牽手是冰雪的選擇,是難得的機遇,內蒙古以一往無前的精神交出一份精彩答卷,不僅掀起了自治區冰雪熱潮,更為各地與冰雪的“雙向奔赴”留下生動注腳。
全冬會需要走出去
回顧全冬會的歷史,從1959年首屆全冬會起,舉辦地就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黑龍江、吉林、北京、新疆。
神州大地幅員遼闊,氣候差異明顯,冰雪運動在北方地區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但在南方一些地區卻基本不開展。因此,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新疆等地的運動員成了全冬會上的常客,極富感染力的東北話也逐漸發展成全冬會的“官方語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冰雪運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1980年派出代表團征戰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短道速滑名將楊揚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為中國實現了冬奧金牌“零的突破”,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莊嚴承諾,意味著全冬會需要擺脫地域和氣候的束縛,冰雪運動也需要走入大江南北的尋常百姓家。
2016年新疆承辦“十三冬”,讓人們領略到新疆的冰雪魅力。同一年,內蒙古接過全冬會的會旗。冰雪賽事要走向更廣闊的全國舞臺,內蒙古成為重要的一級階梯。在祖國北疆,冰雪運動的發展齒輪從那一刻開始加快轉動。
內蒙古的熱切期待
內蒙古的冬季,擁有優質豐富的冰雪資源。冬季的內蒙古,幾乎集合了中國各地的冰雪美景,遼闊無垠的雪原,連綿起伏的群山,溫暖滋潤的溫泉,交錯的河流、湖泊、沙漠、森林,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冰雪畫卷。
在壯美遼闊的風景中,民俗節慶活動遍布各盟市,冰雪那達慕、冰雪“伊薩仁”、冬捕節、圣火文化節、銀冬駝文化節等,游客沉浸于冰雪文化的歡樂氛圍中,醇正鮮美的內蒙古味道令人難忘。
漫長的冬季,使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冰雪運動并不陌生,在20世紀內蒙古還算得上是冰雪運動強區,涌現出很多優秀選手。但隨著20世紀末各專業隊的解散,內蒙古冰雪運動發展一度陷入停滯。
2011年,內蒙古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成立,陸續組建了短道速滑隊、速度滑冰隊、冬季兩項隊等專業隊,并涌現出短道速滑選手李靳宇、鋼架雪車選手耿文強、速度滑冰選手韓梅等佼佼者。內蒙古冰雪運動的發展,進入生機勃勃的階段。
如今,內蒙古群眾對冰雪運動、冰雪賽事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原本習慣“貓冬”的內蒙古開始打造各種冰雪旅游場景,很多人發現冰雪運動離自己并不遙遠。
內蒙古在冰天雪地中的別樣魅力渴望被更多人看到,萌芽起步的冰雪運動渴望更多人參與,群眾對冰雪的熱情渴望被更多活動滿足……千呼萬喚匯成一句期盼,渴望通過“十四冬”喚醒沉睡的冰雪資源。
打開更多“雙向奔赴”
“十四冬”開幕以來的11天,運動健兒奮勇爭先,現場觀眾激情澎湃,賽事保障周到熱情,內蒙古向全國人民奉獻了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體育盛會。
在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花樣滑冰、速度滑冰、冰壺、冰球項目同時開賽且互不影響。在這個組團式場館群中,運動員和觀眾的體驗被放在首位,工作人員場館仿真系統不斷預演并優化著真實世界中的場景,確保各項比賽順利進行。
清晨6點半,冰壺館里的志愿者手持專業工具,開始清理碎冰;零下25攝氏度,交通保障志愿者引導觀眾有序入場,在戶外一站就是很久。“十四冬”公開招募的2000多名志愿者,被親切地稱為“小雪團”,為各方來賓提供熱情的服務。
開幕式上,演員和觀眾嗨跳《站在草原望北京》;花滑賽場上,觀眾熱情的加油令香港選手蘇怡直說“內蒙古是我的‘福地’”;自由式滑雪比賽中,百余名觀眾頂著寒風為選手送上“熱辣滾燙”的加油吶喊……熱情的觀眾成為“十四冬”上的另一道風景線,與運動員們共同書寫精彩的冬運故事。
賽場外同樣熱鬧。巡游古城沉浸式體驗、“天天冰雪那達慕”等活動將傳統與現代緊緊連接,吸引運動員和賓客在比賽之余感受多彩的北疆文化。
“十四冬”來到內蒙古,內蒙古用最大的熱情與之相擁,成就了“雙向奔赴”。內蒙古建成了冰上項目比賽場館,培養鍛煉了一批賽事裁判和場地器材維護保養專業技術人才,為今后承辦高水平冰雪賽事奠定扎實基礎。全區舉辦“冬運惠民”系列賽事活動,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空前高漲。
從內蒙古接過“十四冬”會旗那一刻,就注定了一段新的冰雪奇緣。人們有理由相信,“十四冬”的成功舉辦,將會打開更多的“雙向奔赴”。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