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寧找搭子不走親戚,也“賴”互聯網
光明網評論員:“斷親”話題春節期間再上熱搜。澎湃等媒體援引、約請多領域學者解讀,為何這一代“寧愿找搭子也不走親戚”,討論熱度一直持續到節后。
“斷親”有很強的話題韌性。一方面這是一個長線話題,貫穿于城市化、社會轉型、鄉土重建,而且本身還構成了觀察這個進程的最佳瞭望點,所以一直是草蛇灰線;另一方面它也是個爆點話題,每到春節這樣的場景下,其沖突性和戲劇性就會爆發出來,在社交媒介上引發交疊的回響。
也因為如此,它天然是多學科觀察的對象,社會學和倫理學的觀察都非常有意義,包括文化認同、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青年社交主體意識等等。這里想說一個媒介理論的觀察,關鍵點就在于“寧找搭子”,“不走親戚”的對比中,這是線上社群組織方式對現實社群模式及經驗的沖刷。
現實社群立足于血緣、鄉土、社區、職業,劃定的是一個以家庭為中心的、由近及遠的同心圓。此圓既是一個人在社群上的“差序格局”,也基本構成了一個人的經驗世界。但技術媒介將社會整體再中介化之后,人的經驗世界已平鋪為一個扁平化、多鏈接型的結構,遠近沒有絕對差異、親疏則要重新定義,互聯之網置換了“由近及遠”的基本面。與互聯網伴生的幾代人,日復一日使用的,下意識認同的,是這樣的社群組織方式。
想想看線上社群怎么形成?靜態的社群是各種按照功能、興趣、知識結構、觀念認同形成的小組、聚落,一般性的有財經、汽車、運動、旅游、美食、觀影等等,細分的社群更是千千萬萬、不勝枚舉,跨物理空間、跨年齡、跨階層、跨種族都極其常見,其組織形態和規則完全可以自塑。不合則去、合則留的高自由度,是線上社群生活的自然狀態。但這個“自然狀態”,恰是傳統社群最不“自然”的狀態,不然社會何來對“斷親”之“斷”的惶恐?
動態的社群則自由度更高。社交媒體的標簽、話題都是動態社群的召集令,一個帶著井字號的簡短觀點,就可以招呼出規模巨大的人群。因為具有在某一個點上的高度共識、高度認同,這樣的動態社群看似松散卻又非常有力,翻轉冤案的情況有之、扒出真相的情況有之、改變公共政策的情況有之、創造了年代熱梗的情況有之。動態社群嘯聚而來,因為將瞬時爆發力集中在一個點上,所以極有可能將其穿透。無論行動的結果能否經得起多角度考察,社群給成員帶來的成就感和認同感都不會低。而快速獲得認同感,恐怕也恰是那種“問收入”“問對象”“問二胎”的情境中缺乏的。
在傳統語境中,年輕人尋找的各類“搭子”約等于陌生人,將其作為“親戚”的反題本身就是奇怪的,甚至是逆著親倫關系的。但如果將其放置在技術媒介的語境中看,“搭子”則是最小型的線上社群,是線上社群延伸到線下的那一角,背后有一整套運行日久的社群規則支撐。媒介化某個意義上就是“現代”本身,想想看我們每天有多少媒介生活時間,又有多少純粹線下時間,就能感知到這兩種規則的強弱高下關系。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