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生態“高顏值” 發展“高素質”,在綠水青山間書寫“青綠”答卷
抬頭,湛藍的天空白云朵朵;四顧,清澈的河道流水潺潺……“青綠”是江蘇無錫的本色,是最靚的幸福色。
去年7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回眸過去一年,無錫的“含綠量”持續攀升:無錫是全省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率唯一“雙達標”城市;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95.8%,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河流型斷面優Ⅲ比例持續保持100%,是全省國省考斷面唯一監測到Ⅰ類水質的城市;太湖水質藻情歷史最佳:湖心區近年來首次實現年度Ⅲ類水質,2007年以來首次全年未出現異常水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首次低于55,生態環境部首次將太湖水質評為“良好”等級。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無錫連續9年將生態環境保護會議作為新春第一個全局性會議部署謀劃,以“不變”的執著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變”的眼光深入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再創新,努力實現產業經濟與生態環保同頻共振。
太湖“蝶變”,繪就多彩畫卷
機器低鳴、蘆花紛飛,七八名工人穿梭在蘆葦蕩里收割、捆扎、打包……不遠處,一輛小型收割機往來作業,一壟壟蘆葦被它“吞下”“嚼碎”,裝進車斗中。眼前的一幕正是貢湖灣近岸在進行的岸基清理工作。每年冬天,在蘆葦腐敗前將其收割,不僅可以減少水體污染,還有助于蘆葦來年生長,以吸收氮、磷等有機物,更好凈化水質,抑制藍藻。“深挖病灶、對癥下藥,這是無錫為太湖治理開出的‘夏病冬治’藥方。”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有關負責人說。
以太湖治理為牽引,2007年以來全市累計實施治太重點工程7278個、投入資金1252億元,其中無錫地方投入占比86%,8100多個自然村生活污水93%以上得到治理,建設美麗幸福河湖1640條。累計完成太湖生態清淤3322萬立方米,占全湖清淤量70%以上,相當于從湖體取出總氮4.49萬噸、總磷1.44萬噸、有機質92.47萬噸。
時光不負努力,改變有目共睹。太湖漁港喇叭口在夏季東南風盛行時容易聚集藍藻,一直是該市重點打撈區域,去年喇叭口水面卻難覓“綠油漆”蹤影。新吳區藍藻打撈量從2020年起就逐年降低,去年更是成為無錫首個實現藍藻“零打撈”的區域。“2023年無錫藍藻打撈量同比減少74%,連往年的零頭都不到。”濱湖區蠡園街道水利農機站王昌滿說起這樣的變化滿是欣喜。
太湖邊,一片片濕地“串珠成鏈”,鳥兒們紛紛前來安營扎寨。湖鷗、白鷺飛翔天際,連多年不見的野鴨也成群結隊在湖面上嬉戲覓食。馬山街道西村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春曉是土生土長的“湖邊人”,看著太湖重現生機不禁感慨:“生活在這風景優美的江南水鄉,我感到舒心、幸福和自豪。”
守護太湖碧水安瀾是“國之大者”。今年,無錫將著眼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全面落實新一輪太湖治理“1+9”行動方案,統籌好外源減量與內源減負、入湖凈水與暢流活水、能力建設與應急防控,努力實現更高水平“兩保兩提”,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硬核護“藍”,“氣質”出類拔萃
藍天白云不時刷屏,“水晶天”成朋友圈“常客”,從努力奔向“天空藍”到持續留住“天空藍”,無錫馳而不息打好藍天保衛戰。據悉,去年“無錫藍”達300天以上,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率兩項指標改善幅度均為全省第一,臭氧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9天。
在惠山區的核心區域萬達商業廣場,餐飲商戶排放的油煙擾民是每年的投訴熱點。從去年夏天開始,這里的狀況大為改善。惠山生態環境局聯合相關單位在全區率先建成油煙“綠島”,對進駐的26家餐飲商戶烹飪時排出的大氣污染物進行統一收集、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油煙污染,幫助小規模餐飲商戶“抱團”解決了治污難題。從此,百姓投訴量幾乎為零。
作為全市工業企業最為集中的一個區域,胡埭鎮在有效減少企業生產和工地施工污染物排放方面動足腦子,推動環境監管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作為”,讓大氣治理更有“底氣”。在現有區控大氣站點的基礎上,胡埭鎮建立鎮級大氣在線監控網絡平臺,污染因子、污染趨勢、站點排名等情況一“幕”了然。此外,投入110萬元在重點區域安裝了97臺VOCs在線監測裝置,做到實時預警和精準治污“兩手抓”。連工地上也引入了AI抓拍技術,實現早預警、早發現,避免揚塵污染。
緊盯重點,奮力攻堅。2023年,無錫持續推進14家市、區屬重點行業國有企業率先開展超低排放深度治理;以打造“最干凈城市”為抓手,試點“綠色全電工地”,建成30個“席地而坐”城市客廳;開展汽修行業“油改水”專項整治,全市40%汽修店車漆完成全水性替代,減排VOCs達1200噸。
今年,無錫將強化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擴大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范圍,對868家鑄造、水泥等涉工業爐窯企業開展新一輪提標整治,加大全電工地推廣力度,加快建設投用源頭治理“五大中心”,推動空氣質量持續向好。
追新逐“綠”,構筑發展勝勢
龍年春節,無錫梅村服務區又火了!這里的汽車充電區不僅有固定充電樁、移動充電車,還配備了充電機器人,以多元化服務模式為往來的新能源汽車充電蓄能,日均充電量達到1.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70%。2015年全國高速公路投入使用的第一個充電樁就在梅村服務區,那年春節,一個充電樁7天里只為19輛新能源車充電,而今年平均一天就要服務30多輛新能源車。
這,也印證了無錫“逐綠而行”的目標與決心。
一方面,落后產能持續退出歷史舞臺。近年來,該市累計壓減鋼鐵產能655萬噸、水泥產能900萬噸,淘汰印染產能4.45億米,關停化工企業3000余家,產業結構及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建成太湖一級保護區“無化區”,主城區重污染企業“清零”。
另一方面,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正在加快。聚焦“465”現代產業集群和“3010”重點產業鏈,該市在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上協同發力,積極研發零碳技術、建設低碳企業、打造近零碳園區,加強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發展,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
據統計,去年該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提升至41.4%、52.3%,單位GDP能耗下降4.98%、降幅全省第二。
更多“點綠成金”的故事正在發生。江陰在敔山灣區域64號云溪谷地塊、青陽金橋小學西側地塊完成了生態券試點交易案例,將交易所得資金繼續用于生態環境建設,讓城市山更青、水更綠。無錫還積極開展EOD項目試點,累計儲備了契合性高、可融性強的EOD項目22個,全省最多,其中國家、省入庫項目總投資規模達192.5億元。
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經濟發展“高素質”的綠色轉型之路,無錫用一個個生動的范例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奮力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陳菁菁)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