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山東要聞 > 正文
  • 春節“假日隨筆”,細觀山東經濟社會之變

      春節假期,大眾日報頭版推出“假日隨筆”欄目,刊發記者春節假期返鄉、出游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細膩呈現山東乃至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發生的變化。

      

      一桌好飯

      □崔凱銘

      談起中國傳統節日,美食總是繞不開的話題。舌尖記錄著中國人歲歲年年的另一種時序。作為一年之始,年的盛大,尤其體現在對一桌團圓飯的看重上。

      過年的儀式感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的。在這天買一瓶新醋,剝幾頭好蒜,泡進瓶子里,從這天起,逐漸由白變綠的蒜瓣和人們一起等候著新春的到來,過年的氣氛也和蒜瓣的顏色一樣一天比一天濃烈。

      到了炸年貨的時候,對新年的期待隨著油鍋里噼啪翻騰的氣泡蒸騰到了最高點。酥脆的炸豆腐,香而不膩的炸肉,小金條般的炸黃魚,圓滾滾的大肉丸……炸年貨的過程中往往總是一邊下鍋炸,一邊下筷子,誰都想提前預支一口新年的喜悅,等到收鍋時,人也吃飽了。

      兒時,每逢年關,姥姥還會親自揉面做花饃。歲月流轉,姥姥年歲老去,曾經栩栩如生的花饃停留在記憶里,日漸形象模糊,每逢春節,只能依稀想起兒時用剪刀剪龍鱗時的興奮,和咬到用作龍眼睛的黑豆時硬硬的口感。如今超市里亦能買到各式各樣的花饃,精美遠勝于老人的手工,雖然無法完全替代昔日的溫情與意義,卻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著傳統和記憶。

      忙活到了除夕,正菜開場,餃子是毫無疑問的主角。偷懶的人從起床起就能聞到拌餡兒的味道。上午拌餡兒和面,下午圍坐包餃子,傍晚下鍋,再配幾個炒菜,迎接新年的儀式就是這樣樸素無華又熱氣騰騰。北方人的一年里從不缺餃子,相較于其他節日,除夕這天的餃子,包的更是一家人的團圓和期盼。隨著餃子上桌,早已準備多時的臘八醋和臘八蒜也到了登臺時刻,獨特的酸辣口感讓人食欲大增,餃子蘸上臘八醋,味道更加讓人回味無窮。提前炸好的年貨配上節前囤好的蔬菜燉煮成湯,配上小炒肉、番茄炒蛋等炒菜,除夕夜的一桌團圓飯就此開席。隨著時代發展,團圓飯上的菜肴早已不是一年才能品嘗一次的稀罕美味,這一桌飯不是食物的堆砌,更是年味的承載。家人圍坐,共享家宴,每一道菜都是味蕾的盛宴,也是幸福的具象。

      當然,除夕的團圓飯不是終曲而是序章,從初一開始,走親訪友期間的筵席,是過年期間的重頭。親朋共坐,杯箸交織,桌上的飯菜熱氣騰騰,如同對新年的希望熱烈而鮮活,就著飯菜,有人侃著時局,有人聊著家事,笑聲和言語最終匯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和著茶與酒,流進每個人的胃和心里。

      

      綠豆芽,見鍋氣

      □邵方超

      就像春晚上唱的,如果要寫年,就不能只寫年。今天,我想寫盤菜。

      炒綠豆芽,是我們家過年必不可少的。原來它是主角,現在它是配菜,但幾乎每次,都會被吃得精光。

      熱鍋涼油,急火猛燒,蔥姜蒜辣椒爆鍋,下豆芽,快速翻炒,鍋邊淋醋,撒鹽,點香油,斷生出鍋,未見湯水,最見鍋氣。

      菜還沒上桌,酸辣咸香的味道,就已經飄滿屋子,等四涼八熱、葷素擺滿,飯熱菜香,推杯換盞,混合著歡聲笑語,就一起鋪滿了我家的年味。

      一盤炒綠豆芽,究竟能好吃到什么程度?我確實文筆平平,難以描摹清楚。只是當清脆入口,汁水溢滿唇齒,那貪戀已久的味道,讓我心滿意足,人一下子踏實了很多。這些年,才開始漸漸領悟,綠豆芽之于我,不僅僅是世間美味,還有一些從不褪色的光陰里的故事。

      泡綠豆芽,是三姑家的營生。三姑自打出嫁后,三十多年,多半時間都在跟綠豆芽打交道。選豆子,燙缸子,沖芽子,濾皮子……日子過得不緊不慢,年復一年,不求大富大貴,但也算幸福美滿。

      三姑手藝好,能吃苦,做事認真。她泡出的綠豆芽,短粗、齊整、肉多,長得白白胖胖,十分講究,家常炒、做燜餅、熗鍋面,都算是上好的食材。在老家朝城的大集上,那是叫得響的獨一份兒,尤其年關,更是搶手貨。方圓十里八鄉,要說每家每戶都吃過,不敢打包票,但要說誰家沒吃過,可能真不多。

      以前上學,每逢寒假,我是鐵定要去幫忙的。一進臘月二十,跟著趕大集、賣豆芽,因為賬算得快、不出岔子,錢兜子就歸了我。年集年集,從早到晚人擠人,豆芽一籮筐一籮筐往外出,我這“小菜販兒”,收錢、找零,就會忙個不停,兜子很快就鼓鼓囊囊了起來。記憶里,三姑永遠都是最早收攤的那一個,每當此時,才想起已是饑腸轆轆,我們會帶著勝利的喜悅,去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面。

      前年,父親生了一場病。從那以后,三姑幾乎承包了我家的蔬菜,茄子、豆角、黃瓜、絲瓜,四季時令,從不間斷。當然,這里面最好的,還是綠豆芽,我們百吃不厭。炒綠豆芽的火候,三姑掌握得最好,我跟著學過幾次,自以為學到了精髓,但總還是差了點意思,或許是三姑雙手的溫度,給了這份食材升華的過程吧。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炒綠豆芽的味道,已經沉淀在漫長的時光里,往往才下舌尖,就又上了心間。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里,應該都有一盤只屬于你一個人的“炒綠豆芽”,它純真質樸,無須過分繁復的技法,卻能結結實實勾住你的味蕾,讓你思鄉,讓你懷舊,讓你回味起一段段銘刻在心的悠然往事,每念及此,總會眼眶濕熱。

      

      新年“戰袍”

      □李岳岳

      龍年伊始,一歲半的女兒穿上了她的新年“戰袍”——一件新中式拜年服。紅色的馬面裙,搭配斜襟白領紅棉襖,再戴一頂醒獅帽,背上刺繡龍頭小挎包,這一身穿戴下來,簡直就是“行走的年味兒”。

      新年買新衣,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儀式感。而今年新衣的年味兒似乎更足一點,帶有龍元素的漢服火爆出圈、備受追捧,成為大家的年服首選。打開社交軟件,在“曬出你的新年戰袍”相關話題中,新中式漢服占據了大半江山。或許是國潮、國風崛起帶來的傳統文化復歸,也或許是“龍”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總之,這個龍年,不少人對新中式漢服情有獨鐘,想要把濃濃的年味兒穿在身上。

      在古代,新年流行穿“青衣”,是應“立春”之景,有萬物生發、勃勃生機之寓意,展現了人們對新一年的期待與向往。在物質匱乏時期,給舊衣拆洗棉花、打上補丁,或者條件好的能穿上一身新棉襖棉褲,就算是過年。改革開放后,新年新衣的顏色、款式越來越多,韓流、日系、歐美風等文化沖擊,開始影響人們的穿衣審美,小西裝、羽絨服、牛仔褲等紛紛登場。近幾年,傳統文化“跨界”參與當代藝術設計、融入現代文化潮流,一股新的“中國風”已成設計風尚。于是,帶有中國元素的潮牌、旗袍、新中式漢服等,更多地出現在春節穿搭中。

      在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慶期間,把“傳統文化”穿在身上、化為日常,彰顯了我們強烈的文化自信。其實中國人過年,過的就是“文化年”,傳承不息的文化味兒也是年味兒的深厚滋養。一件件漢服“戰袍”,讓流動的傳統與生動的當代對接,不僅構建起人們與歷史的連接,也構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顯示出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傳統文化的復歸,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古。今天漢服之所以能夠走進大眾,不僅因為其濃厚的文化氣息,還在于其兼具時尚與便捷,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場景。現在看看,大街小巷、古鎮景區、甚至通勤的地鐵,國外的街頭,都有漢服的身影。我們的傳統服飾,是復古的,也是時尚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因為不斷與時俱進,創新創造,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為傳統節日賦能,漢服才能散發持久的文化魅力。

      這兩天,我也在網上給自己下單了一件馬面裙,雖然春節期間不能發貨,但是躍躍欲試的心情卻是等不及了。等到了貨,我也要穿上它去景區、博物館、古街古巷,體驗一把穿越時空的感覺。

      

      讀懂家譜

      □張浩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鄉。

      老家的海上有一塊大礁石,名曰“海上碑”。碑上刻有“難為水”三個繁體字。

      年少看不懂,看懂已中年。這幾個字源自《孟子·盡心章句上》——“觀于海者難為水”,意思是,看過大海,便很難被其他水吸引了。再進一步想,這份豁達與超然可以理解成一種“不惑”——不惑于形,亦不惑于心。

      都說四十不惑,可這些年春節回家,卻多了一些困惑——惑于給家里長輩排隊拜年的年輕人都是誰家的孩子,惑于105歲高齡的六奶奶經歷過哪些世事變遷,也惑于在家族奔騰的長河里,我是浪花哪一朵?

      追問人生的意義似乎是人的本能。回家過年,除了跟姑伯們追問祖輩的歷史,我也一直惦記老張家的家譜流落何方。因為我相信,口述的歷史和歷史的記錄可以給自己一個答案。

      二姑告訴我,我的幾個爺爺當時一起養了一條叫“大提籃子”的帆船。大爺爺是個識字人,在岸上管賬;我的親爺爺有號召力,是船長;三爺爺負責買辦,卻英年早逝……戰亂年代,我們張家是村里大戶,也因樂善好施一直都有好名聲。我的父輩也都是漁民,待人和善,勤勞堅韌,努力扛著一家人的生活。

      從二伯家翻箱底找到的家譜是大爺爺手寫的,因為拆遷,近乎丟失。家譜記于1991年,至今已跨越了30多年。泛黃的牛皮紙封面上寫著“慈孝堂張氏譜本”,里面記載了家族簡史和各支譜系——“吾張氏自明季由東海縣新縣村遷居來嵐,已歷十五世矣……”

      三伯告訴我,前些年江蘇贛榆和日照嵐山的張氏族人共同修訂了一份大家譜。我趕緊要來看。這本700多頁的精裝張氏家譜,記載了張氏族人從宋代到當世、從陜西到蘇州又從東海至嵐山的榮光與平凡。家譜中亦告誡后人:“立家之道,不在世閥而在世德;承家之道,不在名位而在操行”“家風不墜,雖累千百世而不能忘,此冕之志也”……

      家之有譜,如國之有史。有人說,宏大的敘事本質上是對歷史的簡化,要重視個體歷史的記錄。是的,時代的洪流映射到每個人、每個家族身上,就是一段段具體而真實的往事。凝望先輩的奔波,穿越歷史的長河,一本家譜訓示著傳家之道的永恒,也見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滿懷敬畏,撫讀家譜,我慢慢明白了“我從哪里來”,也慢慢讀懂了“我是誰”“我要往哪里去”。

      

      手造里的年味

      □劉帥

      年前回了趟淄博,逛了逛中國陶瓷琉璃館。去年春夏,因館藏的珍貴陶瓷琉璃文物,這個館一度成為網紅打卡地。最近,它又獲得新的一波關注:一款名為“龍龖龘”的手造新品,出圈走紅。

      “龍龖龘”有多紅?從訂單量與營收就可略知一二。人手增加一倍,假期加班加點,但要完成目前的訂單,估計得到3月底。“龍龖龘”的熱銷,讓人真切感受到了手造的魅力、年味經濟的活力。

      每逢春節,人們往往會購置一些裝飾物件,來表達對來年的祈福和期待。這時候,物不單是物,更是一種情感的依托。

      那什么樣的物件,既能獲得青睞,又能把年味拉滿?首先得是傳統的,可以喚醒關于年的記憶,彰顯歷經千年仍然律動的精神價值;還得是現代的,在時代的脈動中,以新元素新面孔,將春節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讓人找到“年”的意義。這樣,年味才濃烈,才持久。

      在林林總總的物件中,手造無疑是增添年味的一項不錯選擇。手造的技藝,多源于歷史,鐫刻著傳統文化的基因,更易讓人找到年的印記。手造雖是傳統的,可一旦與現代生活美學相碰撞,更易催生新的國潮,把年味擴散出去。更何況,手造凝結著造物者的心血、情感與巧思,更具溫度,更顯年味。

      當然,要吃好年味經濟“大餐”,單靠簡單拼湊,恐難俘獲消費者。手造是以手造物,講求的是心靈手巧、精益求精。任何一個工序的閃失,一個細節的輕忽,都可能影響質感美感,在消費者面前露了怯。結合當下社會語境,深挖春節民俗的文化內涵,以獨具匠心的表達,激發情感共鳴,手造才能走俏市場。“龍龖龘”正是一改以往龍威嚴的形象,以兇萌可愛示人,以匠心觸碰人心,才成為龍年的“團寵”。

      在年味經濟的賽道上,誰搶先一步成為頂流,誰就可能占據先機。“龍龖龘”的設計創作者說,未來他們會持續推出有關“年”的手造。看來,通過“龍龖龘”,他們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也找到了年味經濟的切入點。年味手造,未來可期。

      

      回家的路

      □熊苗

      今年春節,通車不久的濟鄭高鐵,帶給我完全不同的回家體驗。

      我的老家在鄂西北一個縣城,濟鄭高鐵和鄭渝高鐵的牽手,讓我從濟南可以坐高鐵直達老家,全程只需要4小時34分鐘,高鐵速度完全刷新了我的回家路。

      有對比,才有深刻的體會。回想十余年前上大學的時候,每年寒假回家,都像經歷了一場“戰斗”。那是一趟從青島開往成都方向的“K”字頭火車,能搶到一張站票,已然屬于燒了高香。記得有一年,火車都要開了,還沒擠上車去,兩個同學一著急,直接上手把我和行李箱一起硬塞了進去。

      近20個小時的火車,再加上從市里回老家的汽車路程,沒有22個小時,是絕對回不了家的。這樣算來,如今坐高鐵回家,時間只要原來的五分之一。

      不論是春和景明,還是風雪交加,不管路途是遠是近,是快是慢,都擋不住人們回家過年的腳步。沒有哪一件事情,能如此體現人們刻入骨髓的對團圓的渴望,以及故鄉和家的凝聚力。

      人們常常吐槽年味淡了,但一到過年,身體卻很誠實地往家的方向走。家能帶給人們什么,從孩子的身上也能窺見一二。

      在老家,只要能燃起一小堆火,孩子一個人也能嗨出篝火晚會的感覺來。用9歲孩子的話說,感覺在老家太能“解壓”和“放飛自我”了。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回到故鄉,腳下的土地仿佛自帶清潔和充電功能,洗去一年的疲憊,又充上滿格的電量,讓人們抖擻抖擻精神,重新出發。

      每到春運,有無數人在往返家的路上,還有無數人在做著保障工作。這些來來往往的人,這些漫漫路途,讓這場“史詩級的遷徙”,自帶了許多的溫情,和深藏的浪漫。遷徙并不容易,卻很值得。

      有網友說,“時間推著我們向前走,春節抱著我們做一刻的小孩”。回家過年,是重新做一次小孩的時刻,也是更好往前走的時刻。年俗會變,但大家過年的心理需求不曾改變,回家的路,一直都在。

      春節假期進入尾聲,很多人已經踏上了返程的路。人們手提車載“家的味道”,準備開啟新的一年。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回家學了一道拿手菜,希望能學會家人的手藝,時不時用家的味道,來延續這一年的電量。

      畢竟生活有“熱量”,日子才有奔頭和希望。

      

      古城古村新引力

      □張九龍

      舞龍、舞獅、旱船、秧歌、鑼鼓……綿延近百米的民俗隊伍浩浩蕩蕩,經阜財門沿著主道一路行進表演,好不熱鬧。道路兩旁,圍觀民眾簇擁相隨,或跟拍、或錄影,一個個臉上樂開了花。

      筆者多次到青州古城游玩,欽佩當地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視,喜歡古城里創意十足的多元業態、古樸與現代交織的生活氣息。但要說印象深刻,非今年春節這回莫屬。畢竟,如此規模的巡游展演平日里難得一見,鑼鼓喧天、熱熱鬧鬧也特別符合過年的氛圍。哪怕現場人擠人、人挨人,大家還是挺享受的。過年,不就是過一股熱鬧勁兒嗎?

      要說今年春節山東哪里人氣旺,古城古村當仁不讓。據統計,這幾天,青州古城日均迎客超過十萬人次,加班營業的商戶們樂開了花。放眼全省,曲阜明故城、臺兒莊古城、竹泉村等“老面孔”人氣不減,推出的花燈會、廟會、燈光秀、民俗展演等活動持續“圈粉”。章丘明水古城、莒國古城、瑯琊古城、顏神古鎮等“新生力量”實力也不可小覷,紛紛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受到“漢服小姐姐”們的青睞。

      古城古村熱起來,是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說,如今的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許多傳統特色的習俗在漸漸流失,從前期盼過年的心情也隨之淡了。不過,古城古村似乎是例外,它們連空氣里都充滿了年味,而且這年味格外招人喜歡。

      一個“古”字帶著時光的積淀,像磁石,有獨特吸引力。古城古村仿佛是寶藏盒子,歷久彌新,總會藏滿當地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對游人來說,平日里,這里要么是出片“曬圈”的打卡地,要么是歲月靜好的休憩之所。而一到了春節,能欣賞古跡、體驗民俗、品嘗美食的古城古村,就一下子充滿了人間煙火,熱辣滾燙,成了人們沉浸式感受年味的絕妙去處。

      過年是中國式浪漫,也是中國式狂歡,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天然認同。越來越多的人在春節期間選擇走進古城古村,其實是在找尋一份屬于“龍的傳人”的舊時光,感受一份“文化回歸”。那些小吃、表演、民俗、老房子,或許并不完美也并不新鮮,但在獨特時間節點疊加在一起時,已經足夠觸動人心。這正是文化的力量。

      有人說,好的旅行,是看得到美麗的風景,感受得到不同的文化,再采擷一路的心情和感悟。如此看來,古城古村熱,是一種必然。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